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小麦赤霉病测报调查的技术要求、方法和记录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小麦赤霉病的监测、预报及防治工作中的调查活动。
Title:Specification for Monitoring and Forecasting Survey of Wheat Fusarium Head Blight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小麦赤霉病测报调查规范》(DB34/T 2957-2017)是由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地方标准,旨在规范小麦赤霉病的监测和调查工作。以下将选取该标准中的几个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中明确了“小麦赤霉病”的概念,即由镰刀菌属真菌引起的一种小麦病害,主要表现为穗部腐烂、籽粒秕瘦等症状。这一定义为后续的监测提供了明确的对象范围。
监测点设置
标准要求在小麦种植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块作为监测点,每个县至少设立3个监测点,并且这些点应覆盖不同地形地貌和土壤类型。这样的布局能够确保数据采集的全面性和代表性。
调查方法
对于田间调查,标准规定采用五点取样法,在每个监测点随机选取5个样方,每个样方面积为1平方米。调查时需记录发病株数、病情指数等信息。此外还强调了调查时间的选择,通常应在小麦抽穗扬花期进行初次调查,之后每隔7天重复一次直至收获期结束。
数据处理与分析
收集到的数据需要经过整理后才能用于分析。标准指出,应计算平均病情指数并绘制出发病趋势图,以此来评估整个区域内的病害发生情况和发展趋势。同时建议结合气象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探索影响病害发生的因素。
以上内容只是对DB34/T 2957-2017部分核心条款进行了简要说明,实际操作过程中还需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各项具体步骤,确保监测结果准确可靠。通过科学合理的监测手段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保障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