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池塘河蟹、克氏原螯虾生态混养的环境条件、放养前准备、苗种放养、饲养管理、病害防治及收获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范围内池塘河蟹与克氏原螯虾的生态混养生产。
Title:Technical Operation Specifications for Ecological Mixed Culture of River Crabs and Procambarus clarkii in Pond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2888-2017《池塘河蟹、克氏原螯虾生态混养技术操作规程》是安徽省地方标准,为池塘中河蟹与克氏原螯虾的生态混养提供了规范的技术指导。以下将对规程中的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池塘准备方面,规程要求池塘应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且无污染的地方。池塘的水深应在1.5米左右,并配备完善的进排水系统。这有助于确保养殖过程中水质的稳定性和可控性,为河蟹和克氏原螯虾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
其次,关于苗种的选择与放养,规程指出河蟹苗种应选择体质健壮、无病无伤、附肢完整的个体,规格整齐一致。克氏原螯虾苗种则需活力强、体色鲜艳、规格适中。放养前需对苗种进行消毒处理,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同时,合理安排放养密度,通常每亩放养河蟹800-1000只,克氏原螯虾6000-8000尾。
在饲料投喂上,规程强调要根据季节变化和天气情况调整投喂量。春季初期可适当少喂,随着气温升高逐步增加投喂量。夏季高温时要控制投喂量,避免过量导致水质恶化。秋季则是河蟹生长的关键时期,应保证充足的饵料供应。此外,饲料种类应多样化,包括植物性饲料(如水草)和动物性饲料(如螺蛳、小鱼等),以满足不同阶段的营养需求。
水质管理也是规程的重点之一。规程建议定期检测水质指标,如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等,并采取相应措施保持水质优良。可以通过定期换水、增氧设备使用以及生物制剂投放等方式来改善水质。特别是在高温季节,更要注意防止缺氧现象的发生。
病害防治方面,规程提倡预防为主的原则,通过加强日常管理和环境卫生来降低病害风险。一旦发现病害迹象,应及时查明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切勿滥用药物。同时鼓励采用绿色环保型药剂进行防治。
最后,在收获环节,规程指出应根据市场行情和个人需求适时捕捞上市。河蟹一般在9月至11月间捕捞,而克氏原螯虾则可以在6月至10月期间分批捕捞。捕捞后要做好分级整理工作,确保产品质量符合市场需求。
综上所述,《池塘河蟹、克氏原螯虾生态混养技术操作规程》从池塘准备到收获全过程都给出了详细的指导建议,旨在帮助养殖户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遵循这些规范能够有效提升养殖效益,促进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