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家蚕蛹虫草人工培植的术语和定义、环境要求、培养基制备、接种技术、培养条件、采收与加工及质量控制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家蚕蛹虫草的人工培植生产及相关质量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Artificial Cultivation of Cordyceps militaris on Silkworm Pupa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2856-2017《家蚕蛹虫草人工培植技术规程》是一项安徽省地方标准,规定了家蚕蛹虫草人工培植的技术要求。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1. 范围:本标准适用于以家蚕蛹为基质的人工培植蛹虫草的技术操作。明确了标准的应用范围,确保在特定条件下使用。
2. 术语和定义:
- 家蚕蛹虫草:指通过人工培养技术,在家蚕蛹上生长出来的蛹虫草菌丝体及其子实体。
- 接种:将蛹虫草菌种接种到经过处理的家蚕蛹上的过程。这一定义帮助理解整个生产流程中的关键步骤。
3. 环境条件:
- 温度:培植过程中需要控制温度在18℃至25℃之间,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菌丝生长。
- 湿度:相对湿度保持在70%-85%,湿度过低会导致菌丝干燥,湿度过高则可能引发杂菌污染。
4. 原材料选择与处理:
- 家蚕蛹应新鲜、无病害、无霉变。选用健康优质的原料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
- 对家蚕蛹进行清洗消毒处理,去除表面杂质,并进行适当的灭菌处理,减少杂菌污染的风险。
5. 接种技术:
- 接种前需对工具及操作区域进行严格消毒。
- 每个家蚕蛹接种量一般为0.1g至0.2g,过少可能导致生长缓慢,过多则增加成本且不利于均匀分布。
6. 管理措施:
- 光照:初期可适当遮光,后期逐渐增加光照时间,促进子实体发育。
- 通风换气: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但要避免强风直吹导致温度波动。
7. 采收标准:
- 当子实体长度达到5cm以上时即可采收,此时营养价值较高。
- 注意采收后及时清理场地,防止残留物成为病原微生物滋生地。
8. 质量检验:
- 成品需检测水分含量(不超过12%)、重金属残留(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等指标,确保食品安全性。
9. 包装储存:
- 使用防潮材料密封包装,存放在阴凉干燥处,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环境影响品质。
以上内容是对DB34/T 2856-2017部分核心条款的深入分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遵循这些规范可以有效提高家蚕蛹虫草的人工培植成功率和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