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稻麦轮作条件下秸秆全量还田的技术要求、操作方法和管理措施。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稻麦轮作区域的秸秆全量还田作业。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Full Straw Returning in Rice-Wheat Rot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2863-2017《稻麦轮作秸秆全量还田技术规程》是一项针对安徽省地方稻麦轮作模式下秸秆全量还田的技术规范。以下将选取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关于秸秆收集与处理环节,标准中规定秸秆应保持清洁、无杂物且湿度适中。这一步骤至关重要,因为清洁的秸秆可以减少后续处理过程中的杂质干扰,而适宜的湿度有助于提高土壤覆盖效果和微生物分解效率。例如,当秸秆过于干燥时,可能会导致焚烧风险增加;而过湿则会影响翻耕质量和肥料混合均匀度。
其次,在机械粉碎与撒铺方面,要求使用符合当地农业机械推广目录的产品,并确保作业速度合理、刀片锋利以实现均匀切碎。具体而言,切碎长度一般控制在5至10厘米之间最为理想,这样既能保证覆盖效果又能便于后续耕作。此外,撒铺过程中需注意避免堆积现象,力求使每平方米土地上的秸秆分布均匀一致。
再者,关于施肥管理,本标准强调了基肥施用量及配比的重要性。建议按照氮磷钾比例为1.5:1:0.5的标准进行配方施肥,同时结合有机肥使用,从而达到改良土壤结构、提升地力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操作中还需根据作物品种、土壤类型等因素适当调整具体数值。
最后,在耕整地与播种阶段,标准指出要采取深松浅翻的方式进行整地,深度通常设定在20到25厘米范围内。这样做不仅能够有效埋藏秸秆,还能促进根系发育。另外,对于播种时间的选择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即应在前茬作物收获后尽快完成整地并及时播种,以充分利用秋季有利气候条件促使幼苗健壮生长。
综上所述,《稻麦轮作秸秆全量还田技术规程》通过各个环节的具体指导,旨在推动安徽省内稻麦轮作体系下秸秆资源化利用水平不断提高,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实现了增产增收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