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黑尾近红鲌人工繁殖的技术要求、操作流程和质量控制方法。本文件适用于黑尾近红鲌的人工繁殖及相关技术管理。
Title:Technical Operation Specifications for Artificial Propagation of Black-Tailed Red Bream (Pseudobagrus fulvidraco)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黑尾近红鲌是一种重要的淡水经济鱼类,其人工繁殖技术对于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DB34/T 2399-2015《黑尾近红鲌人工繁殖技术操作规程》为该鱼种的人工繁殖提供了标准化的技术指导。以下将选取其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亲鱼的选择与培育
1. 选择健康无病害的亲鱼是成功繁殖的基础。根据标准要求,亲鱼应具备体型健壮、体色鲜艳、生殖腺发育良好的特点。具体来说,雌性亲鱼体重应在500克以上,雄性亲鱼体重在400克以上。同时,亲鱼年龄一般选择3龄以上的个体,这样的亲鱼性腺成熟度较高,繁殖成功率也更高。
2. 在亲鱼培育过程中,需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水温应控制在18℃至28℃之间,pH值保持在7.0至8.5范围内。饲料方面,建议以高蛋白饵料为主,辅以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确保亲鱼营养充足,促进性腺发育。
二、催产药物使用
1. 催产药物的选择与剂量是影响繁殖效果的关键因素。标准中推荐使用的催产药物包括LRH-A2、HCG等。其中,LRH-A2的用量为每公斤体重注射3微克至5微克,HCG的用量为每公斤体重注射600国际单位至800国际单位。两种药物可单独使用或联合使用,以达到最佳催产效果。
2. 注射方式通常采用肌肉注射法,注射部位一般选择背部肌肉。注射后需密切观察亲鱼反应,确保药物吸收良好。此外,催产时间应选择在晴天上午进行,避免雨天或高温时段,以免影响亲鱼状态。
三、孵化管理
1. 受精卵的孵化是繁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标准要求孵化用水必须经过严格过滤和消毒处理,确保水质清洁。孵化池的水深应保持在50厘米至80厘米之间,水流速度控制在每秒0.1米至0.3米范围内。
2. 孵化期间需定期检查受精卵的发育情况,及时清除死卵和杂质。当胚胎发育到一定阶段时,可以适当降低水位,增加光照,促进幼苗破膜而出。此时还需注意调节水温,保持在20℃至25℃之间,以提高幼苗成活率。
通过以上对DB34/T 2399-2015标准中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我们可以看出,黑尾近红鲌的人工繁殖技术涵盖了亲鱼选择、催产药物使用以及孵化管理等多个方面,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只有严格按照标准执行,才能实现高效稳定的繁殖效果,推动黑尾近红鲌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