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黑尾近红鲌池塘成鱼养殖的环境要求、放养前准备、苗种放养、饲养管理、病害防治及收获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范围内黑尾近红鲌池塘成鱼养殖。
Title:Technical Operation Specifications for Pond Rearing of Adult Black-tailed Redfin (Hemibarbus labeo)
中国标准分类号:B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2401-2015《黑尾近红鲌池塘成鱼养殖技术操作规程》是安徽省地方标准,该标准对黑尾近红鲌的池塘养殖从苗种选择、放养密度、饲料投喂到日常管理等各个环节都提出了具体要求。以下将选取其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苗种选择方面,标准明确指出亲本应来源于质量可靠的种质资源场,并且要求亲本体表光滑无伤痕、体质健壮、游动活泼、无病无残。对于苗种规格,规定每尾重量应在5克以上,这样的苗种更易于适应新环境并快速生长。
其次,关于池塘准备,标准强调池塘面积以6700平方米为宜,水深保持在1.5米左右。池塘底部需平整且淤泥厚度不超过20厘米。此外,池塘周围应设置防逃设施,如尼龙网片或塑料薄膜围栏,高度不低于60厘米,以防鱼类逃脱。
再者,放养密度是影响养殖效益的关键因素之一。根据标准建议,春季放养时,每亩水面可投放规格为10克左右的苗种1200至1500尾;夏季放养则可适当减少至800至1000尾。这样的密度既能保证鱼类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又能充分利用池塘的生产力。
饲料投喂方面,标准推荐使用蛋白质含量不低于38%的专用配合饲料。每天投喂两次,上午9点和下午4点各一次,日投饵量按鱼体重的3%-5%计算。同时,要根据天气变化灵活调整投喂量,遇到恶劣天气时适当减少甚至停止投喂。
日常管理中,水质调控至关重要。标准要求定期检测水质指标,包括溶解氧、pH值、氨氮等。通常情况下,每半月换水一次,每次换水量控制在总水量的20%-30%之间。另外,还需定期巡塘,观察鱼群动态,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采取措施处理。
病害防治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标准提倡预防为主,综合施策。定期泼洒生石灰或其他消毒剂进行水体消毒,同时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鱼体免疫力。一旦发生疾病,应及时请专业技术人员诊断治疗,切勿盲目用药。
综上所述,《黑尾近红鲌池塘成鱼养殖技术操作规程》通过一系列科学合理的规范指导,为养殖户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支持,有助于实现黑尾近红鲌的高效健康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