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实验用牛遗传质量控制的技术要求、检测方法和质量保证措施。本文件适用于实验用牛的遗传质量控制及管理。
Title:Laboratory Animals - Genetic Quality Control - Part 2: Experimental Cattle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11.1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1/T 1461.2-2017《实验动物 遗传质量控制 第2部分:实验用牛》是北京市地方标准,用于规范实验用牛的遗传质量控制。以下选取了该标准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中明确了“实验用牛”的概念,即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或其他目的的牛。这一定义为后续的遗传质量控制提供了基础框架。
遗传质量控制要求
1. 种群来源
实验用牛应来源于已建立的稳定遗传背景的种群。这意味着牛的遗传背景需要经过长期观察和验证,确保其遗传稳定性。这一步骤对于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至关重要。
2. 遗传多样性评估
标准要求对实验用牛进行遗传多样性评估。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如DNA指纹图谱)来检测个体间的遗传差异。这种评估有助于避免近亲繁殖导致的遗传衰退,并确保实验用牛群体具有足够的遗传多样性。
3. 遗传标记检测
实验用牛需进行特定遗传标记的检测。这些标记可以是微卫星位点或SNP(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结果应符合相关标准,以确保牛群的纯度和遗传一致性。
质量控制流程
1. 样本采集与保存
在进行遗传质量控制时,样本采集需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并妥善保存以防止DNA降解。样本类型包括血液、组织等。
2. 数据分析与报告
数据分析应使用标准化软件,并由专业人员完成。最终生成的质量控制报告需包含所有检测数据、分析结果及结论。
管理措施
1. 定期监测
实验用牛的遗传质量需定期监测,通常每年至少一次。监测内容包括遗传多样性变化、潜在遗传疾病筛查等。
2. 记录管理
所有与遗传质量控制相关的记录都必须完整保存,便于追溯和审核。
以上是对DB11/T 1461.2-2017中关键条文的解读,旨在帮助相关人员更好地理解和执行实验用牛的遗传质量控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