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实验用牛的寄生虫学等级及监测要求、方法和管理措施。本文件适用于实验用牛的寄生虫学质量控制与评价。
Title:Laboratory Animals - Parasitological Grades and Monitoring - Part 2: Experimental Cattle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11.1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1/T 1460.2-2017 是北京市地方标准中关于实验动物寄生虫学等级及监测的重要文件,其中第二部分专门针对实验用牛的寄生虫学要求进行了详细规定。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文的深入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首先明确了“寄生虫”、“寄生虫学检测”等基本概念。例如,“寄生虫”被定义为一种生物体,它在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生活并从中获取营养。这一定义为后续的检测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确保所有操作基于统一的理解。
寄生虫学等级划分
根据标准,实验用牛的寄生虫学等级分为三个级别:一级、二级和三级。一级表示最高等级,意味着牛只完全无寄生虫感染;二级允许有轻微的非致病性寄生虫存在;三级则对寄生虫数量和种类有所放宽。这种分级制度有助于根据不同研究需求选择合适的实验动物。
检测频率与方法
标准明确规定了不同等级实验用牛的检测频率。一级牛每月至少检测一次,而二级和三级牛每三个月至少检测一次。检测方法包括显微镜检查法、ELISA试剂盒检测法以及PCR技术等。这些方法的选择依据是其灵敏度、特异性和经济性等因素综合考虑的结果。
防控措施
为了维持实验用牛的良好健康状态,标准还提出了具体的防控措施。其中包括定期清理牛舍环境,保持清洁干燥;合理安排饲养密度,避免过度拥挤导致疾病传播;以及实施疫苗接种计划等。此外,对于已发现感染情况的个体,应立即隔离治疗,并对其接触过的其他牛只进行全面检查。
记录保存
最后,标准强调了记录保存的重要性。所有关于检测结果、处理过程及预防措施的信息都需详细记录存档,以便日后查阅追溯。这不仅有利于内部管理,也有助于外部审查机构评估实验室是否符合相关规范要求。
以上内容涵盖了DB11/T 1460.2-2017标准中有关实验用牛寄生虫学等级及监测的核心要点。通过严格执行上述规定,可以有效保障实验用牛的健康状况,从而提高科学研究的质量与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