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海水贝类增养殖区环境监测的术语和定义、监测内容、监测点布设、样品采集与保存、分析方法及质量控制等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山东省内海水贝类增养殖区的环境监测工作。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of Marine Shellfish Culture Areas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60.99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7/T 3354-2018《海水贝类增养殖区环境监测技术规程》是山东省地方标准,规定了海水贝类增养殖区环境监测的技术要求。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1. 监测项目:标准中明确指出,监测项目应包括水质、底质和生物体三个方面。水质监测项目如溶解氧、pH值、盐度等,底质监测项目如有机质含量、重金属含量等,生物体监测项目如重金属残留量、病原微生物等。这些项目的设定是为了全面评估增养殖区的生态环境状况。
2. 采样点设置:标准要求根据增养殖区的规模和布局合理设置采样点。通常在养殖区内均匀分布若干个采样点,并在养殖区外设置对照点。采样点的位置和数量直接影响监测结果的代表性,因此需要科学规划。
3. 样品采集与保存:对于水质样品,应在不同深度进行分层采样,并立即检测部分指标,其余样品需按照规定的方法保存。底质样品则需采用特定的采样工具,在指定深度采集,确保样品不受外界污染。生物体样品的选择也需遵循一定的原则,以保证监测数据的有效性。
4. 数据分析与评价:标准强调数据分析时应使用统一的标准方法,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综合评价。评价时不仅要考虑单项指标是否达标,还要结合多项指标进行全面考量,判断增养殖区的整体环境质量。
5. 报告编制:监测结束后,应编制详细的监测报告,内容包括监测目的、方法、结果及评价结论等。报告应当客观真实,为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以上是对DB37/T 3354-2018标准中几个关键部分的解读,希望对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有所帮助。通过严格执行这些规定,可以有效保护海水贝类增养殖区的生态环境,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