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谷类作物籽粒中植酸含量的测定方法,包括原理、试剂与材料、仪器设备、样品制备、测定步骤及结果计算。本文件适用于小麦、玉米、水稻等谷类作物籽粒中植酸含量的测定。
Title:Determination Method of Phytic Acid Content in Grain Crops Seed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7/T 3498-2019《谷类作物籽粒植酸含量测定方法》是一项山东省地方标准,规定了测定谷类作物籽粒中植酸含量的具体操作步骤和技术要求。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1.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小麦、玉米、水稻等谷类作物籽粒中植酸含量的测定。这一条明确了标准的应用领域,确保了其在特定作物上的适用性。
2. 原理:植酸是一种含有多个磷酸基团的大分子化合物,通过碱性条件下的提取和酸化处理后,利用比色法检测其含量。此条文解释了测定的基本化学原理,为理解后续操作提供了理论基础。
3. 试剂与材料:标准详细列出了所需的化学试剂及其纯度要求,如氢氧化钠、盐酸、钼酸铵等,并强调使用分析纯级别的试剂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此外,还指定了所需玻璃器皿的规格及清洁方式,这对于避免污染至关重要。
4. 仪器设备:包括但不限于电子天平、分光光度计、恒温水浴锅等设备的具体型号或性能参数也被明确列出。这些设备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最终数据的质量。
5. 样品制备:样品需经过粉碎并过筛处理,确保粒径一致以便于均匀取样。同时要求称量精确至0.01g,并记录下具体的称量值,这是后续计算的基础。
6. 测定步骤:
- 样品溶液制备:按照一定比例加入去离子水,在指定温度下搅拌溶解。
- 提取过程:将上述溶液置于特定条件下静置一段时间后过滤,收集滤液作为待测样品。
- 比色反应:向样品中加入相应试剂发生显色反应,然后测量吸光度。
7. 结果计算:根据标准曲线查得相应的植酸浓度,并结合原始样品质量换算成单位重量内的植酸含量。公式中包含了校正因子以及空白对照组的数据修正项,这一步骤对于获得准确的结果非常重要。
8. 精密度与再现性:规定了重复性和再现性的评价指标,即同一实验室两次独立测试结果之间的偏差不得超过某个限值,而不同实验室间的结果差异也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这样可以保证方法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9. 注意事项:提醒操作人员注意安全防护措施,比如佩戴手套眼镜防止腐蚀性物质溅入眼睛或皮肤;另外还提到如何妥善保存试剂防止失效等问题。
以上是对DB37/T 3498-2019关键内容的概述性解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