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基于无人机的小麦群体长势大面积智能监测的技术要求、操作流程、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本文件适用于利用无人机技术对小麦生长状况进行大面积智能监测的农业生产活动及相关研究。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Large-scale Intelligent Monitoring of Wheat Growth Based on UAV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基于无人机的小麦群体长势大面积智能监测技术规程》(DB37/T 3446-2018)是山东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利用无人机对小麦生长状况进行大面积监测的技术流程。以下将选取部分关键条款进行深入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中明确了“小麦群体长势”是指通过无人机遥感技术获取的小麦田间生物量、叶面积指数等反映小麦整体生长状态的综合指标。这一定义为后续监测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统一的概念框架,确保了不同地区、不同操作人员之间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监测设备与参数设置
在设备选择上,要求使用具备高精度定位功能的多光谱或RGB相机的无人机作为主要监测工具。对于参数设置,建议飞行高度保持在10-15米之间,以保证图像分辨率能够清晰识别单株小麦的形态特征。此外,还应根据季节变化调整曝光时间和增益值,以适应不同光照条件下的拍摄需求。
数据采集与处理
本标准特别强调了数据采集过程中需遵循随机抽样的原则,在每个监测区域内至少选取5个样点进行数据记录。采集到的数据需要经过预处理环节,包括辐射校正、几何校正以及大气校正等步骤,以提高最终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同时,还要求建立专门的信息管理系统来存储和管理这些数据,以便于长期跟踪研究。
分析方法与评估指标
针对小麦群体长势的评估,标准提出了基于植被指数的方法论。其中,NDVI(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被认定为最有效的评价指标之一。通过对NDVI值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可以有效判断出小麦在整个生育期内是否存在缺水、病虫害等问题,并据此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另外,标准还鼓励结合地面实测数据与遥感影像信息,采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预测模型,进一步提升监测效率。
实施保障措施
为了确保该规程得到有效执行,标准特别指出各级农业部门应当加强对相关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提高其专业技能水平;同时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定期组织专家团队对监测成果进行审核验证,及时发现并纠正存在的偏差问题。此外,还提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云计算平台等,实现资源共享与协同作业,促进全省范围内小麦生产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