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I群禽腺病毒感染的病毒分离和鉴定技术方法,包括样品采集、处理、病毒分离及鉴定步骤。本文件适用于I群禽腺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和技术研究。
Title:Diagnostic Techniques for Avian Adenovirus Infection Group I - Part 1: Virus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11.2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7/T 3128.1-2018 I群禽腺病毒感染诊断技术 第1部分:病毒分离鉴定》是一项山东省地方标准,主要用于指导I群禽腺病毒的实验室诊断工作。以下将选取标准中的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标准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鸡、鸭等家禽I群禽腺病毒的病毒分离与鉴定。明确指出该标准适用于特定种类的家禽,并且专注于I群禽腺病毒,这为后续的具体操作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样品采集与处理
样品应从疑似感染动物的肝脏、脾脏或肠内容物中采集。采集后的样品需立即置于冰上并尽快送至实验室进行检测。如果不能及时检测,样品应在-70℃条件下保存。这一规定强调了样品采集的时效性和保存条件的重要性,以确保病毒活性不受影响。
病毒分离
将采集的样品接种于鸡胚成纤维细胞(CEF)或鸭胚成纤维细胞(DEF)培养基中,在37℃条件下培养48小时。观察细胞病变效应(CPE),如细胞圆缩、脱落等现象。此步骤是病毒分离的核心环节,通过特定细胞系培养可以有效提高病毒分离的成功率。
病毒鉴定
对分离出的病毒进行血凝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阳性结果表明存在禽腺病毒。进一步通过PCR扩增特异性基因片段,并进行测序分析,与已知序列比对确认病毒类型。这些方法组合使用能够提高鉴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结果报告
实验结束后,需撰写详细的实验报告,包括样品信息、实验过程、结果描述及结论。报告应清晰明了,便于相关人员理解和应用。同时,还应注明实验过程中采取的所有安全措施,保障人员健康安全。
以上是对《DB37/T 3128.1-2018 I群禽腺病毒感染诊断技术 第1部分:病毒分离鉴定》部分内容的重要解读,希望对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