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地下水氨氮和硝酸盐氮污染原位微生物修复技术的术语和定义、修复流程、现场调查与风险评估、修复方案设计、施工与运行管理、监测与效果评估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地下水环境中氨氮和硝酸盐氮污染的原位微生物修复工程的设计、实施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In-situ Microbial Remediation of Ammonium and Nitrate Nitrogen Contamination in Groundwater
中国标准分类号:Z15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60.1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在TGDSES 21-2025《地下水氨氮和硝酸盐氮污染原位微生物修复技术规范》中,相较于旧版标准,新版本在“污染物降解菌种的筛选与应用”方面进行了较为显著的调整。这一变化不仅体现了对微生物修复技术科学性的提升,也反映了当前环境修复领域对精准性和可操作性的更高要求。本文将围绕这一条文的更新内容及其实际应用方法进行深入解读。
新标准在第4.3.2条中明确指出:“应根据污染场地的水文地质条件、污染物浓度及pH、溶解氧等环境参数,筛选具有高效降解能力的氨氮或硝酸盐氮降解菌株,并优先选用本地源微生物。”相比旧版标准,新标准更加强调了“本地源微生物”的使用,这不仅是对生态安全的考虑,也是对修复效率和长期稳定性的保障。
在实际应用中,这一条文的实施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开展详细的场地调查是基础。修复前必须对地下水的理化性质进行全面分析,包括pH值、溶解氧含量、温度、有机质含量以及污染物浓度等。这些参数直接影响微生物的活性和生存状态,因此必须在菌种选择前完成系统评估。
其次,菌种筛选需结合实验室模拟与现场试验。实验室阶段可通过富集培养法分离出具有降解能力的菌株,并通过批次试验测定其降解效率。随后,应在模拟场地条件下进行小规模试验,验证菌株在真实环境中的适应性与稳定性。
再次,本地源微生物的选择并非简单地采集土壤或地下水样本,而是需要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如16S rRNA测序)识别优势菌群,并进一步筛选出具有目标污染物降解能力的菌株。这种方法可以避免外来菌种可能带来的生态风险,同时提高修复效果的针对性和持续性。
此外,新标准还强调了“复合菌剂”的应用。在某些污染严重或环境复杂的情况下,单一菌株可能难以有效降解污染物。此时,可采用多种功能菌株组合的方式,形成协同作用,提升整体修复效率。
最后,在工程实施过程中,需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定期检测地下水中的污染物浓度、微生物活性及水质指标,确保修复过程可控并达到预期效果。
综上所述,TGDSES 21-2025在“污染物降解菌种的筛选与应用”方面的更新,体现了对微生物修复技术精细化、本土化的高度重视。对于从业者而言,理解并正确应用这一条文,将有助于提高地下水污染修复项目的科学性与实效性,推动生态环境治理向更高水平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