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小麦品种(系)抗腐霉根腐病田间鉴定的术语和定义、试验条件、鉴定方法及结果评价。本文件适用于小麦品种(系)对腐霉根腐病抗性的田间鉴定与评价。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Field Identification of Fusarium Root Rot Resistance in Wheat Varieties (Line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04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7/T 3403-2018是山东省地方标准,规定了小麦品种(系)抗腐霉根腐病的田间鉴定技术要求。以下对标准中几个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1. 适用范围
标准适用于山东省内小麦品种(系)在田间的抗腐霉根腐病能力鉴定。这表明该标准主要针对山东地区的小麦种植环境和病害特点制定。
2. 试验设计
- 试验地块选择:应选择土壤肥力均匀、地势平坦且排水良好的地块。这是因为腐霉根腐病的发生与土壤湿度密切相关,良好的排水条件可以减少病害发生概率。
- 小区设置:每个试验小区面积不少于20平方米,并随机排列至少三次重复。这样的设计能够有效减少试验误差,提高结果可靠性。
3. 接种方法
- 使用健康无病的小麦种子,在发芽后用含有腐霉菌孢子悬浮液浸泡处理。浸泡时间为15至30分钟,浓度为每毫升含1×10^6个孢子。这种方法模拟了自然条件下种子带菌传播的情况,确保试验的真实性。
4. 病情调查
- 在小麦抽穗期开始观察记录发病情况,每隔7天检查一次直至成熟期结束。重点评估叶片、茎秆及根部的发病程度。采用0到5级评分法,其中0表示完全健康,5表示整株枯死。
5. 抗性评价
- 根据最终调查数据计算病情指数。病情指数=(Σ各级病株数×各级代表值)/(调查总株数×最高级代表值)×100。依据病情指数划分抗性等级:≤20为高抗,21-40为中抗,41-60为感病,>60为高感。这种分级有助于直观了解不同品种的抗病性能。
通过以上解读可以看出,该标准从试验准备到结果分析都有一套科学严谨的操作流程,对于准确评估小麦品种抗腐霉根腐病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