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海洋牧场的术语和定义、分类及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山东省内海洋牧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Title:Specification for Marine Ranch Construction - Part 1: Terms and Classific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53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海洋牧场建设规范 第1部分:术语和分类》(DB37/T 2982.1-2017)是山东省地方标准,为海洋牧场的建设和管理提供了基础性指导。以下选取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1. 海洋牧场:以修复和优化海洋生态环境为基础,通过人工鱼礁投放、增殖放流等措施,实现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场所。
解读:这一定义明确了海洋牧场的核心在于生态修复与资源养护,强调了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人工鱼礁和增殖放流是构建海洋牧场的关键技术手段。
2. 人工鱼礁:人为设置在海底的人工结构物,用于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吸引鱼类聚集并提供栖息地。
解读:人工鱼礁不仅是物理屏障,还能增加生物多样性,为鱼类提供庇护所。选择合适的材料和设计对于提高鱼礁效能至关重要。
3. 增殖放流:将人工培育或自然捕获的苗种按照科学方法投放到特定海域的行为。
解读:增殖放流需考虑物种适应性、数量控制及时间安排,确保不会对原有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
分类
1. 按功能划分
- 生态修复型:主要目的是恢复受损的海洋生态系统。
- 渔业生产型:侧重于提高渔业产量,满足市场需求。
- 综合型:兼具生态修复与渔业生产的双重功能。
解读:不同类型的海洋牧场应根据区域特点和发展需求合理规划。例如,在生态敏感区宜优先发展生态修复型,而在经济发达地区可侧重渔业生产型。
2. 按规模划分
- 小型:面积小于5平方公里。
- 中型:面积介于5至20平方公里之间。
- 大型:面积大于20平方公里。
解读:规模大小直接影响投入成本、管理难度以及预期效益。小型牧场适合试验新技术,大型牧场则需要更完善的管理体系和技术支持。
以上内容体现了该标准在概念界定上的严谨性和实际应用中的指导意义,有助于推动我国海洋牧场事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