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评定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评定内容、评定方法及评定报告。本文件适用于山东省内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评定工作。
Title:Evaluation of Earthquake Emergency Shelters - DB37T 3384-2018
中国标准分类号:A9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20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7/T 3384-2018《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评定规范》是山东省地方标准,规定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评定内容、方法和要求。以下是对该标准中几个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5.1 基本条件
这一部分强调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基本要求。首先,场所应位于地质条件稳定的区域,避免选择在可能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地方。其次,场所需具备良好的交通条件,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疏散人群。此外,还需配备必要的基础设施如供水、供电、通信等系统,以保障避难期间的基本生活需求。
5.2 容纳能力
评定时需要考虑避难场所的最大容纳人数。根据人口密度及潜在受灾情况合理规划场地面积,并设置相应的标识引导设施,以便于人员快速找到安全区域。同时,要确保每个避难者都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和个人隐私保护措施。
5.3 安全防护
安全防护是整个评定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除了物理上的围墙或围栏外,还应该有明确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以及专门负责的安全管理人员。对于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如化学物品储存点),必须采取有效隔离措施,并定期检查维护相关设备器材的状态。
5.4 应急物资储备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应当储备充足的应急物资,包括但不限于食品、饮用水、药品、帐篷、照明工具等。这些物资的数量和种类应根据实际需求量身定制,并且要有专人负责管理和更新补充工作,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可以立即投入使用。
6 评定程序
最后,在完成上述所有方面的评估之后,还需要按照规定的流程来进行最终的评定工作。这通常包括资料审核、现场考察等多个环节,只有当各方面都达到标准要求后才能正式认定为合格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以上就是对DB37/T 3384-2018《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评定规范》中部分内容的重点解读。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