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稻田杂草综合治理的术语和定义、基本原则、综合治理措施及效果评价方法。本文件适用于山东省内水稻种植区稻田杂草的防治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Weeds in Paddy Field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7/T 2992-2017《稻田杂草综合治理技术规程》是山东省地方标准,为稻田杂草的科学防治提供了规范指导。以下选取几个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标准明确指出,稻田杂草治理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这要求在水稻种植前就要做好准备工作,如彻底清除前茬作物残留物,避免杂草种子传播。同时,要合理轮作,减少杂草种群积累。
关于化学除草剂的使用,标准强调必须按照说明书推荐剂量施用,不得随意加大浓度。例如,在插秧后5-7天,可选用苄嘧磺隆与吡嘧磺隆复配制剂进行封闭处理,每亩用量不得超过15克有效成分。此阶段用药既能有效防除稗草等禾本科杂草,又不会对水稻产生药害。
对于抗性杂草的防控,标准提倡采用多样化措施。如结合机械除草、人工拔除和生物防治等手段。特别是在一些难治区域,可以引入杂草竞争作物或设置隔离带,降低杂草基数。
此外,标准还特别提到,应建立长期监测体系,定期调查田间杂草种类及分布情况。通过分析数据调整防治策略,实现精准化管理。例如,在连续两年发现同一类型抗性杂草时,应及时更换作用机理不同的除草剂品种。
总之,该标准从多个层面系统地规范了稻田杂草的综合治理流程,有助于提高防治效果,保护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