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核医学从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应遵循的放射防护原则、剂量限值、防护措施及监测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在北京地区从事核医学工作的人员及其相关管理机构。
Title:Specification for Radiation Protection of Nuclear Medicine Practitioners
中国标准分类号:C45
国际标准分类号:13.28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1T 1646-2019《核医学从业人员放射防护规范》是北京市地方标准,为从事核医学工作的人员提供了详细的放射防护指导。以下是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1. 术语和定义:标准首先明确了“核医学”、“放射性药物”等专业术语的定义。这些定义是理解和执行后续条款的基础,确保所有从业者对术语有统一的认识。
2. 工作场所要求:标准规定了核医学工作场所的设计、布局和设备配置要求。例如,工作区域应合理分区,包括扫描室、注射室和废物处理区,并且需要配备适当的通风系统以防止放射性物质扩散。
3. 个人防护装备:从业人员必须穿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铅衣、手套和面罩。标准还强调了定期检查和更换防护装备的重要性,确保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4. 操作规程:标准详细描述了核医学操作的具体步骤,包括放射性药物的准备、使用和处置。特别指出在操作过程中应尽量减少辐射暴露时间,保持与辐射源的安全距离,并使用屏蔽材料来降低剂量。
5. 剂量监测与管理:从业人员需佩戴个人剂量计并定期接受剂量监测。一旦发现剂量超标,应及时采取措施减少未来暴露风险。此外,标准建议建立从业人员健康档案,记录其职业照射历史。
6. 培训与教育:标准要求定期组织从业人员参加放射防护知识培训,提高安全意识和技术水平。新入职员工必须完成岗前培训并通过考核后方可上岗。
7. 应急响应计划:针对可能发生的意外事故,制定了详细的应急预案。包括紧急撤离路线、救援程序以及污染清理方法等内容,确保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
以上内容涵盖了该标准的核心要点,对于保障核医学从业人员的职业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遵守这些规定不仅有助于保护工作人员自身免受不必要的辐射伤害,同时也促进了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