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奶牛饲养过程中卫生防疫的技术要求和管理措施。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范围内奶牛养殖场的卫生防疫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Dairy Cattle Breeding Management - Part 4: Hygiene and Epidemic Preven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1T 150.4-2019《奶牛饲养管理技术规范 第4部分:卫生防疫》是北京市地方标准,对奶牛场的卫生防疫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1. 环境卫生管理
标准要求奶牛场应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条件,包括定期清理牛舍、运动场和通道,确保无积水、无粪便堆积。这有助于减少病原微生物滋生,降低疾病传播风险。此外,还应设置合理的排水系统,防止污水倒流,保持环境干燥清洁。
2. 消毒制度
标准强调建立严格的消毒制度,包括对牛舍内外环境、用具、车辆等进行定期消毒。消毒剂的选择需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并根据实际情况轮换使用,避免病原菌产生抗药性。消毒频率一般为每周至少一次,特殊情况下可增加频次。
3. 疫苗接种与免疫程序
根据标准,奶牛场应制定科学的免疫计划,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对奶牛进行疫苗接种。例如,新生犊牛应在出生后及时注射初乳,并按计划完成后续免疫接种。同时,应对免疫效果进行监测,确保免疫成功率达到规定标准。
4. 疫病监测与报告
奶牛场需建立疫病监测体系,定期开展疫病检测。一旦发现疑似传染病病例,应立即隔离患病动物,并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报告。此外,还应做好疫情记录,分析发病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5. 人员管理
标准明确指出,进入牛场的所有人员必须经过消毒处理,穿戴专用工作服和鞋帽。工作人员应接受定期健康检查,患有传染性疾病者不得从事与奶牛接触的工作。访客进入牛场前也需获得批准并遵守相关卫生规定。
6. 废弃物处理
对于奶牛场产生的废弃物,如粪便、病死牛尸体等,标准要求采用无害化处理方法。例如,粪便可以堆肥发酵后再利用,病死牛尸体则需深埋或焚烧处理,以防止污染环境及传播疾病。
以上内容涵盖了DB11T 150.4-2019标准中关于卫生防疫的关键要点,旨在通过科学规范的管理措施保障奶牛健康,提高牛奶质量安全水平。奶牛场经营者应当严格按照标准执行,持续改进和完善自身的卫生防疫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