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盐碱化草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的技术要求,包括调查与规划、土壤改良、植物选择与种植、养护管理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黑龙江省盐碱化草地的植被恢复与重建工作。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Vegetation 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Salinized Grassland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3/T 2387—2019盐碱化草地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规程》是黑龙江省地方标准,于2019年发布并实施。该标准旨在指导盐碱化草地的生态修复工作,促进草原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发展。以下从标准中挑选出几个关键条款进行深入解读。
一、术语和定义
标准首先明确了“盐碱化草地”、“植被恢复”、“植被重建”等核心概念。其中,“盐碱化草地”是指由于土壤中盐分含量过高或碱性过强而影响植物正常生长的草地类型。这一定义为后续的技术操作提供了明确的概念框架,有助于技术人员准确理解标准内涵。
二、基本原则
标准提出了一系列基本原则,包括科学规划原则、因地制宜原则、保护优先原则以及综合施策原则。这些原则强调在实际工作中要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合理安排恢复重建方案,同时注重保护原有生态环境,采取多种措施协同推进。例如,在选择植物种类时,应充分考虑其耐盐碱性和适应性,确保所选植物能够长期存活并发挥生态功能。
三、技术要求
在技术要求部分,标准对植被恢复与重建的具体步骤做出了明确规定。首先是土壤改良环节,要求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降低土壤含盐量,改善结构特性。其次是植物选择与配置,建议优先选用本地乡土树种和草本植物,构建多层次植被群落。此外还特别指出,在施工过程中需严格控制灌溉频率和水量,避免造成二次盐渍化现象。
四、监测评估体系
为了保证植被恢复效果,标准建立了完善的监测评估体系。规定定期采集数据记录植被覆盖率、物种多样性指数等指标,并采用遥感技术和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全面评价。当发现某些区域恢复进展缓慢或者出现退化迹象时,应及时调整管理策略,加大投入力度。
五、后期管护措施
最后,标准还提出了详细的后期管护建议。包括建立专门的养护队伍负责日常巡查维护工作;制定合理的轮牧制度以减轻放牧压力;设置围栏防止人为破坏等因素干扰新生长的植被。同时鼓励开展公众教育活动提高全社会对盐碱地治理工作的认识和支持度。
以上是对《DB23/T 2387—2019盐碱化草地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规程》中部分内容的重点阐述。希望可以为大家提供有益参考,在实践中更好地贯彻执行该标准的各项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