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农用卫星平地机作业质量的评价指标、检测方法及评价方法。本文件适用于采用卫星导航技术进行农田平整作业的质量评价。
Title:Evaluation Specification for Agricultural Satellite Leveler Operation Quality
中国标准分类号:B53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6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3/T 2349—2019农用卫星平地机作业质量评价规范》是一项专门用于评估农用卫星平地机作业质量的地方标准。这项标准的发布为提高农田平整作业的质量和效率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条款入手,对标准内容进行详细解读。
一、适用范围与术语定义
该标准适用于采用卫星定位技术的农用平地机在农田平整作业中的质量评价。标准中明确了一系列专业术语如“基准面”、“高程精度”等,这些术语是理解后续各项指标的基础。例如,“基准面”是指用于测量土地高程的标准平面,而“高程精度”则是指实际测量值与理论值之间的接近程度。准确理解这些术语有助于正确实施和评估作业质量。
二、作业前准备要求
标准强调了作业前准备工作的重要性,包括设备检查、数据采集以及现场勘查等内容。特别提到,在正式作业之前,操作人员需要确保卫星信号良好,并完成控制点的布设工作。此外,还要求根据地形特点调整设备参数,以适应不同类型的土壤条件。这部分内容直接关系到后续作业能否顺利开展以及最终成果的质量高低。
三、作业过程中的技术要求
在作业过程中,标准提出了多项具体的技术指标。其中,“高程误差”是一个核心指标,它反映了实际作业结果与设计目标之间的偏差情况。标准规定,高程误差不得超过±5厘米,这是衡量作业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另外,对于连续作业区域内的平整度也有明确规定,即相邻两点间的高度差异不应大于±3厘米。这些量化指标为操作者提供了明确的操作指南。
四、作业后质量检验方法
作业完成后,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估作业效果成为另一个重点。标准指出,可以通过仪器测量法、目视检查法等多种方式来检验作业质量。其中,仪器测量法被认为是更为精确可靠的方法,可以利用全站仪或激光扫描仪等设备获取详细的地形数据,并与原始设计方案对比分析。同时,还鼓励使用软件工具辅助处理数据,以便更直观地展示作业成效。
五、环境保护与安全措施
除了上述技术层面的要求外,标准也非常重视环境保护与安全生产问题。比如,在选择施工地点时应尽量避开敏感生态环境区;施工期间要注意控制扬尘污染;完工后要及时清理施工现场,恢复自然地貌等。此外,针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如机械故障导致意外伤害等情况,也给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建议。
总之,《DB23/T 2349—2019农用卫星平地机作业质量评价规范》不仅涵盖了从前期准备到后期维护整个流程中的各个环节,而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这不仅有利于推动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整体提升,也为促进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