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蒙古栎苗木繁育的术语和定义、圃地选择与准备、种子采集与处理、播种育苗、扦插育苗、苗期管理及出苗质量要求。本文件适用于黑龙江省范围内蒙古栎苗木的繁育生产及相关活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Mongolian Oak Seedling Propag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3/T 2347—2019 蒙古栎苗木繁育技术规程》是黑龙江省地方标准,规定了蒙古栎苗木从种子采集到出圃全过程的技术要求。以下为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种子采集部分规定,应在果实充分成熟且果壳变黄时采种,一般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进行。采集后需去除杂质并晒干,确保种子含水量不超过15%。
播种前种子处理部分指出,应采用层积处理法,将种子与湿沙按1:3比例混合,在温度为0℃-5℃条件下处理60天以上。这样可以打破种子休眠,提高发芽率。
苗期管理部分强调,幼苗出土后要及时撤除覆盖物,并保持土壤湿润。当幼苗长至10厘米高时要间苗,株距保持在10厘米左右。同时注意防治病虫害,定期喷洒杀菌剂和杀虫剂。
出圃部分明确,当苗木高度达到50厘米以上,地径达到0.8厘米以上时即可出圃。起苗时要尽量保留完整根系,避免损伤主根。包装运输过程中要注意保湿,防止苗木失水过多影响成活率。
该标准为蒙古栎苗木繁育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对于促进蒙古栎资源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