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稻鳖共作的技术要求、环境条件、田间工程改造、水稻栽培管理、中华鳖养殖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收获等环节的操作规范。本文件适用于江苏省范围内采用稻鳖共作模式的生产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Operation Regulations for Rice and Softshell Turtle Co-cultur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稻鳖共作技术操作规程》(DB32/T 184-2018)是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稻鳖共作模式下的生产操作。以下为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深度解读:
一、种养环境要求
1. 水质条件:水源应清洁无污染,pH值在6.5至8.5之间,溶解氧含量不低于4mg/L。这一规定确保了甲鱼的生存环境符合其生理需求,同时避免因水质恶化影响水稻生长。
2. 土壤质量:土壤肥力适中,有机质含量≥2%,且具备良好的保水性和透气性。这样的土壤条件有利于水稻根系发育及甲鱼栖息地建设。
二、种养管理措施
1. 水位调控:整个养殖周期内保持水位稳定,初期水深控制在30-50cm,随着气温升高逐步加深至70-100cm。合理的水位变化有助于调节温度,促进稻谷抽穗结实与甲鱼摄食活动。
2. 饵料投喂:采用天然饵料为主,辅以人工配合饲料,日投喂量占总重的2%-4%。此方法既能满足甲鱼生长所需营养,又能减少外界化学物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
三、病害防控
1. 定期消毒:每月使用生石灰或漂白粉等安全有效的消毒剂对池塘进行一次全面消毒处理。此举可有效预防疾病传播,保障整个系统的健康运行。
2. 生物防治:引入适量的浮萍或其他水生植物覆盖水面面积的1/3左右,利用它们吸收多余养分并抑制有害藻类繁殖。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改善水质,还为甲鱼提供了遮蔽场所。
四、收获与销售
1. 收获时间:水稻一般在9月底至10月初成熟时收割,而甲鱼则根据个体大小决定捕捞时机,通常是在冬季来临之前完成全部捕捞工作。这样安排既保证了农产品的最佳品质,也利于后续轮作计划的实施。
以上内容是对《稻鳖共作技术操作规程》部分核心条款的具体阐述,希望对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