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设施菜用蒲公英种植的产地环境、栽培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采收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设施条件下菜用蒲公英的种植与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ultivation of Edible Dandelion in Facilitie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设施菜用蒲公英种植技术规程》(DB23/T 2457—2019)是黑龙江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设施条件下菜用蒲公英的种植管理。以下是对该标准中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一、品种选择
标准规定应选用抗病性强、适应性广、产量高的优良品种。如‘黑龙蒲公英1号’等经过审定的品种。在实际生产中,要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市场需求合理选种,确保种子质量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
二、育苗移栽
育苗时要求土壤疏松肥沃,pH值6.0-7.5之间。每平方米播种量为1克左右,覆土厚度约0.5厘米。当幼苗长至3-4片真叶时即可移栽定植,株行距保持在15×20厘米较为适宜。
三、田间管理
定植后需及时浇水促进缓苗,之后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过湿。生长期间要定期追施氮磷钾复合肥,每次每亩用量控制在20-30公斤范围内。同时注意防治蚜虫、白粉病等常见病虫害,可采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化学药剂进行综合防控。
四、采收标准
商品叶片长度达到10-15厘米时即可采收上市。采收时保留根部1-2厘米以利于再生长。一般情况下,从定植到首次采收需40-50天时间,以后每隔10-15天可连续收获一次。
五、采后处理
采收后的蒲公英应及时整理分级包装,避免长时间堆放导致品质下降。适宜的贮藏温度为0-4℃,相对湿度90%-95%,在此条件下可保鲜7-10天。
六、环境调控
设施内白天温度维持在20-25℃,夜间不低于10℃为宜。光照强度不低于2万勒克斯,光照时数不少于8小时/天。二氧化碳浓度适当提高有助于增产提质。
通过严格执行上述技术规程,可以有效提升设施菜用蒲公英的产量与品质,满足市场消费需求。同时也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