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杨干透翅蛾的监测、预防及综合防治措施。本文件适用于青海省范围内杨树种植区杨干透翅蛾的防治工作。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Control of Rhyacionia buoliana in Poplar Trees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63/T 298-2018《杨干透翅蛾防治技术规范》是一项专门针对杨干透翅蛾这一林业害虫的防治技术标准。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1. 防治对象与范围
标准明确指出,杨干透翅蛾主要危害青杨、胡杨等树种,尤其是在幼龄林和中龄林中更为常见。防治工作应覆盖所有可能发生侵害的林区,特别是那些已经出现明显受害症状的区域。
2. 监测与预警
标准强调了监测的重要性,要求定期对林区进行巡查,观察树木是否有异常现象如枯枝、树皮开裂等。一旦发现疑似病虫害迹象,需立即上报并启动应急措施。此外,还建议利用远程监控设备和技术手段提高监测效率。
3. 综合治理措施
- 物理防治:包括人工捕捉成虫、剪除受害枝条以及清理林地内的枯死木。
- 化学防治:推荐使用高效低毒农药,在最佳施药时期内喷洒以控制虫口密度。
- 生物防治:引入天敌昆虫如寄生蜂来抑制害虫数量增长。
- 营林措施:通过合理调整种植密度、改善土壤条件等方式增强林木自身抗性。
4. 施药技术要点
对于化学防治部分,标准给出了具体的用药指导:
- 确保所使用的农药符合国家相关法规要求;
- 根据不同季节选择适合的时间段开展作业;
- 注意保护操作人员安全及周围环境不受污染。
5. 效果评估与持续改进
完成一轮防治后,需要及时评估其效果,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后续方案。同时鼓励采用新技术新方法不断优化整个防控体系。
以上内容基于DB63/T 298-2018《杨干透翅蛾防治技术规范》,旨在为实际工作中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帮助相关人员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该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