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发芽糙米生产的术语和定义、生产环境要求、原料要求、生产工艺流程及技术要求、质量控制与检验、包装、贮存和运输。本文件适用于以稻谷为原料,经清理、砻谷、碾米、发芽等工序生产的发芽糙米的加工过程。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Germinated Brown Rice Produc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7.06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3210-2018 发芽糙米生产技术规程》是安徽省地方标准,规定了发芽糙米的术语和定义、原料要求、生产工艺、加工过程中的卫生要求以及检验方法等内容。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首先,在术语和定义部分,标准明确了发芽糙米的概念,即以糙米为原料,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诱导其发芽,并通过干燥等工艺制成的产品。这一定义为后续生产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其次,在原料要求方面,标准强调使用的糙米应符合GB/T 1354的规定,即优质的大米原料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同时,对原料的储存环境也提出了具体要求,如避免虫害、霉变等情况的发生,确保原料的新鲜度和安全性。
再者,关于生产工艺,标准详细描述了包括浸泡、发芽、干燥在内的多个环节。其中,浸泡时间与水温的选择直接影响发芽效果,通常建议在25℃至30℃之间进行24小时左右的浸泡。而发芽阶段则需要控制好氧气供应和温度,一般保持在28℃至35℃范围内,持续约24至48小时,直至胚芽长度达到糙米长度的一半以上即可停止。
此外,卫生要求也是本标准的重点之一。它不仅要求整个生产过程中要遵循良好的操作规范,防止交叉污染,还特别指出所有接触食品的设备和工具都必须经过彻底清洗消毒,并且工作人员需穿戴整洁的工作服帽,保持个人卫生。
最后,在检验方法上,标准提供了详细的检测流程来评估产品的质量指标,比如感官检查、理化分析及微生物测试等。这些措施有助于企业确保最终产品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并符合相关法规的要求。
总之,《DB34/T 3210-2018 发芽糙米生产技术规程》通过对各个环节的技术参数设定以及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构建,为企业生产高质量的发芽糙米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