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毛木耳栽培的产地环境、菌种制备、栽培方式、出耳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采收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江苏省范围内毛木耳的栽培生产。
Title:Cultiva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Auricularia polytricha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毛木耳栽培技术规程》(DB32/T 3516-2019)是由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毛木耳的栽培技术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以下从该标准中选取几个关键条款进行深入解读。
一、菌种选择与处理
标准中明确规定,应选用经过国家或省级农业部门审定通过的优质毛木耳菌种,并要求在使用前对菌种进行全面检测,确保无病虫害及杂菌污染。同时强调了菌种保存条件的重要性,建议将菌种置于温度为4至8摄氏度的环境中短期存放,长期则需冷冻保存。这一规定有助于保障栽培初期的基础质量,避免因菌种问题导致后续种植失败。
二、培养基配制
关于培养基的选择,标准指出应以棉籽壳为主料,辅以适量的麸皮、玉米芯等原料,总氮含量控制在1.2%-1.5%之间。此外还特别提到水分含量要保持在58%-62%,pH值调整到6.0-6.5范围内。这样的配方能够满足毛木耳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同时也有利于维持适宜的酸碱平衡,促进菌丝健康生长。
三、栽培环境管理
对于栽培环境的要求,标准提出了严格的标准。首先是对温度的管理,整个栽培周期内室温应维持在22℃-28℃之间;其次是湿度,空气相对湿度需保持在85%-95%,特别是在出耳阶段更要注意通风换气,防止湿度过高引发病害。另外,光照强度也被纳入考量范围,建议采用散射光照射,避免直射阳光造成灼伤。
四、病虫害防治
在病虫害防治方面,标准提倡采取物理方法为主、化学药剂为辅的原则。比如可以通过设置防虫网来阻止害虫进入棚内,定期清洁栽培场地减少病原体滋生源。当确实需要使用农药时,必须严格按照说明书剂量施用,并且注意轮换用药以防产生抗药性。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药物残留不得超过国家标准限值,确保产品安全。
五、采收标准
最后,在确定采收时间上,标准给出了明确指导:当子实体长至10cm左右且耳片完全展开后即可收获。此时不仅产量较高而且品质最佳。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采摘过程中要轻拿轻放,尽量减少机械损伤,以便于后期加工储存。
综上所述,《毛木耳栽培技术规程》(DB32/T 3516-2019)通过对各个环节的技术细节作出详细规定,为毛木耳的大规模规范化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希望广大从业者能够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此标准,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