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灌浆复合沥青路面的材料要求、设计原则、施工工艺、质量控制及验收标准。本文件适用于采用灌浆技术进行复合沥青路面新建、改建和养护工程施工。
Title:Code for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Grouting Composite Asphalt Pavement
中国标准分类号:U416.217
国际标准分类号:93.08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2/T 3494-2019《灌浆复合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是一项江苏省地方标准,旨在指导和规范灌浆复合沥青路面的施工过程。该标准结合了江苏地区的气候、交通特点以及工程实践经验,对确保路面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将选取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中明确了一些关键术语,如“灌浆复合沥青路面”是指在传统沥青混合料基层上,通过高压灌注方式填充细粒径沥青材料形成的复合结构路面。这一定义强调了施工工艺的独特性,即通过灌浆实现路面结构的整体性和密实度。
材料要求
对于原材料的选择,标准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例如,粗集料应采用质地坚硬、耐磨性强的石料,且其颗粒形状需接近立方体;细集料则要求洁净、干燥,并具备良好的级配。此外,沥青材料的选择不仅要考虑粘结力,还需适应当地气候条件,以保证路面长期稳定性能。
施工准备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环节。标准指出,在正式开工之前,施工单位必须完成现场勘查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地形地貌调查、地下管线探测等。同时,还应对机械设备进行全面检查调试,确保其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施工工序
1. 基层处理:首先需要对原有路面进行彻底清扫,去除表面浮尘、杂物及松散层,必要时可采用高压水枪冲洗。
2. 铺设下封层:在清理干净后的基层上铺设一层改性乳化沥青作为下封层,这一步骤有助于增强新旧路面之间的粘附力。
3. 拌合与摊铺:按照设计配合比准确计量各种材料,使用专业设备拌制均匀后立即摊铺至指定厚度。
4. 碾压成型:采用振动压路机或轮胎压路机进行多次往返碾压直至达到规定密度值为止。
5. 养生维护:完成压实后需及时覆盖塑料薄膜或其他适当材料加以保护,避免阳光直射造成温度变化影响固化效果。
质量控制
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贯穿始终。标准特别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
- 每一道工序完成后都必须经过严格检测验收才能进入下一阶段;
- 对于每车到场的沥青混合料均需取样送检,确保符合设计要求;
- 定期抽检成品路面的各项指标参数,一旦发现偏差立即采取措施予以纠正。
安全环保
考虑到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以及环境保护问题,标准也作出了相应规定。比如要求所有参与人员佩戴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减少噪音污染;妥善处置废弃物防止二次污染等。
总之,《灌浆复合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DB32/T 3494-2019)为江苏省范围内开展此类道路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它不仅涵盖了从前期准备到后期养护全过程的技术要点,而且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绿色发展的理念。通过严格执行该标准,可以有效提升路面使用寿命并降低后期维修成本,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