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水稻干尖线虫病的术语和定义、发生情况调查、防治原则、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及综合防控措施。本文件适用于江苏省内水稻干尖线虫病的预防与治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Rice Dry Tip Nematode Diseas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2/T 3539-2019水稻干尖线虫病防治技术规程》是江苏省针对水稻干尖线虫病制定的地方标准,旨在规范该病害的防治工作。以下选取部分关键条款进行深度解读:
4.1 种子处理
种子处理是预防水稻干尖线虫病的关键措施之一。标准中规定,应采用温汤浸种法,具体操作为将种子置于52℃的温水中浸泡10分钟。这一温度和时间的选择是基于对干尖线虫的致死条件研究得出的,既能有效杀死线虫,又不会对种子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5.1 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方面强调了合理施肥的重要性。根据标准要求,氮肥施用量需控制在每公顷225公斤纯氮左右,并且要配合使用磷钾肥。这是因为过量施用氮肥会促使植株生长过于旺盛,从而增加感染干尖线虫的风险。同时,保持田间适度的水层也有助于减少病害的发生。
6.1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被列为重要的辅助手段。标准建议使用拮抗菌剂如芽孢杆菌等进行土壤处理,以抑制干尖线虫的繁殖。此外,还可以通过种植抗病品种来增强作物自身的抵抗力。这些方法不仅能够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还能保护生态环境。
7.1 监测与预警
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对于及时发现并控制病害至关重要。标准指出,各地区应设立专门的观测点,定期采集样本进行检测。一旦发现病情加重趋势,应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指导农户采取相应措施。
以上内容涵盖了从种子处理到田间管理和生物防治再到监测预警等多个环节,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防治体系。遵循此标准有助于提高水稻产量,保障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