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小麦赤霉病发生的气象条件分级指标及应用方法。本文件适用于江苏地区小麦赤霉病发生气象条件的监测、预报和服务。
Title:Wheat Fusarium Head Blight -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 Classific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小麦赤霉病气象条件分级》(DB32/T 3525-2019)是一项江苏省地方标准,旨在通过量化分析气象因子对小麦赤霉病发生发展的影响,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标准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江苏省内小麦赤霉病气象条件的等级划分及预测预警工作。这表明该标准主要针对江苏地区的小麦种植区,因为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差异较大,所以其他地区可能需要根据自身情况调整相关参数。
气象因子选取
标准中明确了影响小麦赤霉病发生的几个关键气象因子,包括温度、湿度和降雨量。其中:
- 温度:赤霉病菌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15℃至25℃之间。
- 湿度:相对湿度达到或超过85%时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发展。
- 降雨量:连续多日累计降水量大于等于10毫米且持续时间较长的情况下,会显著增加赤霉病的风险。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决定了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程度。例如,在温暖湿润并且有较多降水的日子里,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则极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小麦赤霉病爆发。
等级划分标准
标准将小麦赤霉病气象条件分为四个等级:
1. 低风险:满足基本气象条件但不足以引发大规模流行。
2. 中等风险:存在一定概率出现局部性流行。
3. 高风险:具备较大范围流行的可能性。
4. 极高风险:几乎可以肯定会出现大面积流行。
每个等级都有具体的数值指标作为判断依据,比如特定时间段内的平均气温、最高湿度值以及总降水量等。这些具体数值可以帮助技术人员快速评估当前或未来一段时间内小麦田间可能出现的赤霉病威胁程度。
预警机制建立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实践,《小麦赤霉病气象条件分级》还提出了一套完整的预警机制。当监测到符合某一等级条件时,应立即启动相应的应对预案,包括但不限于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安排喷药时间等措施来减轻损失。
此外,该标准鼓励各地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监测网络建设,并定期更新和完善自己的数据库以提高预报准确性。同时建议农户密切关注当地气象部门发布的官方信息,以便及时做出反应。
总之,《小麦赤霉病气象条件分级》(DB32/T 3525-2019)为江苏省范围内如何科学防控小麦赤霉病提供了明确指导方针和技术支持,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