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水稻纹枯病抗病性鉴定的术语和定义、试验条件、鉴定方法、结果判定及档案保存。本文件适用于水稻品种(材料)对纹枯病抗病性的鉴定与评价。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Identification of Rice Sheath Blight Resistanc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3306-2018《水稻纹枯病抗病性鉴定技术规范》是一项安徽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水稻品种对纹枯病的抗病性鉴定方法。这项标准对于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条文出发,对其核心内容进行深度解读。
1. 鉴定对象与范围
标准明确规定了适用的水稻品种类型以及鉴定的目的。它适用于安徽省内各科研单位、种子生产和经营企业所开展的水稻品种抗病性鉴定工作。这一规定确保了鉴定结果的一致性和可比性,为不同地区间的品种比较提供了依据。
2. 抗病性评价指标体系
标准提出了包括病情指数在内的多个评价指标。其中,病情指数是衡量植株受病害程度的重要参数,计算公式为:\\[ 病情指数 = \\frac{\\sum (病级×发病面积)}{\\sum 发病面积} ×100 \\]。通过设定不同的病级标准(如无病、轻度、中度、重度等),可以更准确地描述水稻植株受害情况,从而客观评估其抗病能力。
3. 实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在实验设计方面,标准强调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并设置重复次数以减少误差影响。同时要求试验田应具备良好的灌溉条件和肥力水平,避免因外界因素干扰而影响鉴定结果的真实性。此外,还特别指出要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合理安排播种期,确保试验期间能够经历完整的病害发生周期。
4. 数据记录与统计分析
为了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标准对数据记录格式做出了具体要求。例如,每个小区需详细记录植株高度、叶片数量等基本信息;而对于病害症状,则需要拍摄照片作为辅助资料留存。在数据分析阶段,则推荐使用方差分析法来检验处理间差异是否显著,并结合多重比较进一步明确各品种之间的相对抗病性。
5. 结果表达形式
最后,在结果表达上,标准建议采用表格形式列出各个参试品种的各项指标值,并附上相应的平均值及标准误。这样不仅便于阅读理解,也有利于后续研究工作的开展。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深入剖析可以看出,《水稻纹枯病抗病性鉴定技术规范》是一部系统性强、操作性强的技术文件,它为提高安徽省乃至全国范围内水稻生产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希望广大从业者能够严格按照该标准执行相关工作,共同推动我国农业科技进步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