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草型湖泊中华鳖增殖放流的术语和定义、放流水域选择、放流苗种要求、放流操作技术、后期管理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内草型湖泊中华鳖的人工增殖放流活动及相关管理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tock Enhancement and Release of Chinese Softshell Turtle in Grass-dominated Lake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1211-2018《草型湖泊中华鳖增殖放流技术规范》是安徽省地方标准,规定了在草型湖泊中开展中华鳖增殖放流的技术要求。以下是对该标准中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放流规格与质量
标准中明确指出,中华鳖的放流规格应达到体重不低于50克,背甲长度不少于6厘米。这一规定旨在确保放流个体具备较强的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减少因个体过小而面临的自然淘汰风险。
放流时间选择
建议在每年的4月至6月期间进行放流。此时间段气温适宜,水温稳定,有利于中华鳖快速适应新环境并开始生长。此外,此时湖泊中的浮游生物丰富,为中华鳖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
放流前准备
在放流前,需对中华鳖进行健康检查,确保无病害、无外伤。同时,要对放流水域进行水质检测,保证pH值在7.0至8.5之间,溶解氧含量不低于5毫克/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放流成功率,保障中华鳖的存活率。
放流方法
采用网箱暂养法进行放流,即将中华鳖放置于网箱内逐步适应放流水域环境后再释放。这种方法能够减少应激反应,提高放流后的存活率。具体操作时,网箱应在放流前一周放入水中,让中华鳖逐渐适应水温变化。
放流数量控制
根据湖泊面积和承载力确定放流数量,每公顷水域不宜超过100只。这样既能保持生态平衡,又能避免过度放流导致资源浪费或生态环境破坏。
以上内容是DB34/T 1211-2018标准中关于草型湖泊中华鳖增殖放流的关键技术要点,希望对相关从业者有所帮助。通过严格遵循这些技术规范,可以有效提升中华鳖增殖放流的效果,促进湖泊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