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农村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常见病害的识别、评估、处治方法及施工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农村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的处治与维护工作。
Title:Code for Treatment of Common Diseases of Cement Concrete Pavement on Rural Highways
中国标准分类号:U416.215
国际标准分类号:93.08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3265-2018《农村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常见病害处治规程》是一项针对安徽省地方标准,专门用于指导农村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常见病害的预防与修复工作。以下将对规程中的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病害分类与识别
规程中明确指出,水泥混凝土路面常见的病害可以分为裂缝、破碎板、错台、唧泥和表面破损等五类。其中裂缝又细分为横向裂缝、纵向裂缝及网状裂缝;破碎板是指路面板体出现较大面积的断裂现象;错台则是由于路基或基层不均匀沉降导致相邻板块之间产生高差;唧泥是由于基层松散或排水不良造成水从缝中喷出的现象;表面破损则包括坑槽、麻面以及露骨等问题。
对于每种类型的病害都有相应的检测方法和判定标准。例如,在裂缝的检查过程中要求使用裂缝宽度测量仪精确测定裂缝宽度,并记录其长度和分布情况。同时强调了病害程度分级的重要性,以便采取针对性的维修措施。
预防措施
规程特别强调了预防为主的原则,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预防措施。比如加强原材料质量控制,确保水泥、砂石料符合相关规范要求;合理设计配合比,提高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严格施工过程管理,保证摊铺、振捣、养生等环节的质量;建立健全养护制度,定期巡查并及时处理小范围的轻微损坏。
此外还提到采用功能性材料如抗裂纤维、防水剂等来改善路面性能,延长使用寿命。同时建议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防止雨水渗入基层引起冻胀或软化。
处治技术
针对不同类型的病害,规程给出了详细的处治方案和技术要求。对于裂缝病害,当裂缝宽度小于3mm时可采用灌缝法处理,使用热沥青或者改性树脂填充缝隙;当裂缝宽度超过3mm但未达到10mm时,则需要先清除缝内杂物再灌注环氧树脂砂浆;而对于宽度大于10mm且深度较深的大裂缝,则需凿除原有混凝土后重新浇筑新料。
对于破碎板病害,规程指出应首先确定破损原因,如果是由于基础问题引起的,则需彻底挖开重做基础后再铺设新的面板;若仅是局部损坏,则可以直接更换损坏部分。错台病害通常通过打磨或加铺薄层的方法解决,但必须确保新旧路面平顺过渡。
唧泥病害一般采用注浆法进行加固处理,将水泥浆液注入基层内部以增强承载力。而针对表面破损,轻度的可以通过打磨抛光恢复平整度,严重的则需要局部修补甚至整块替换。
安全与环保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规程也十分重视安全与环境保护。要求所有作业人员必须穿戴必要的防护装备,特别是在高空作业或接触化学物质时更要注意个人安全。同时规定施工现场应当保持清洁有序,废弃物要及时清理运走,避免污染环境。
综上所述,《农村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常见病害处治规程》不仅提供了科学合理的病害诊断标准,还为各级管理部门开展日常维护保养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它体现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保障交通安全畅通的同时也为建设美丽新农村做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