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贵金属熔炼渣中回收的氯氧化铋化学分析方法中金、银含量测定的火试金法。本文件适用于贵金属熔炼渣中氯氧化铋中金、银含量的测定。
Title:Chemical Analysis Method for Recovery of Bismuth Chloride Oxide from Precious Metal Smelting Slag - Determination of Gold and Silver Content by Fire Assay Method
中国标准分类号:H61
国际标准分类号:77.120.99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3254-2018贵金属熔炼渣回收氯氧化铋化学分析方法金、银含量的测定火试金法》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用于指导通过火试金法测定从贵金属熔炼渣中回收得到的氯氧化铋样品中的金和银含量。以下是根据该标准对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样品制备
标准要求: 样品应均匀且具有代表性,通常采用破碎、混匀、缩分等步骤处理。对于本标准而言,样品需精确称量至0.0001g。
解读:
- 均匀性与代表性: 这一点确保了分析结果能够准确反映整个样品的状态。不均匀或非代表性的样品可能导致测量误差。
- 称量精度: 高精度的称量是保证后续实验数据准确性的重要基础。0.0001g的精度要求适用于微量成分的测定,这对于金和银这样的贵金属尤为重要。
火试金法概述
标准描述: 将处理好的样品与铅粉混合后置于坩埚内加热,使样品中的贵金属以金属形式被铅捕获并富集于铅扣中,随后通过灰吹法去除多余的铅,最后使用硝酸溶解残留物,通过重量法或仪器分析法测定金和银的含量。
解读:
- 铅捕获机制: 铅具有良好的还原性和吸附性,在高温条件下可以有效地将样品中的金和银还原为金属状态,并将其集中到铅扣中。这种特性使得火试金法成为一种经典的贵金属分析手段。
- 灰吹过程: 在此过程中,铅会被氧化成氧化铅并挥发掉,而金和银则以纯金属的形式留存下来。这一环节需要严格控制温度和时间,以避免贵金属损失。
- 溶解与测定: 使用硝酸溶解后的溶液可以通过重量法(如沉淀法)或者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如ICP-OES、AAS等)来精确测定金和银的含量。
分析条件
标准规定: 加热温度一般控制在900℃~1000℃之间,灰吹时间为30min~60min。
解读:
- 温度控制: 温度过低会导致铅未完全氧化,过高则可能引起贵金属挥发损失。因此,选择合适的温度范围至关重要。
- 灰吹时间: 时间过短,铅未能充分氧化;时间过长,则可能导致贵金属进一步氧化或挥发。建议根据实际操作经验适当调整。
结果计算
标准说明: 根据测得的质量数据,按照公式计算出样品中金和银的实际含量。
解读:
- 公式通常基于质量守恒原则设计,即通过已知的质量变化推算出原始样品中各元素的具体含量。
- 正确应用公式需要确保所有中间步骤的数据准确无误,包括但不限于样品重量、试剂用量以及最终产物的质量等。
注意事项
- 操作人员需经过专业培训,熟悉设备性能及操作规程。
- 实验室环境应保持清洁,避免外界因素干扰实验结果。
- 定期校准仪器设备,确保其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综上所述,《DB34/T 3254-2018》不仅提供了详细的实验流程,还强调了各个环节的重要性,旨在帮助实验室获得可靠且可重复的结果。对于从事相关工作的技术人员来说,深入理解这些内容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检测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