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血液和尿液中6种蘑菇毒素的测定方法,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进行定量分析。本文件适用于人体血液和尿液样本中α-鹅膏毒碱、β-鹅膏毒碱、γ-鹅膏毒碱、鹅膏氨酸、二羟基鹅膏毒碱和鹅膏毒肽的定性和定量检测。
Title:Determination of Six Mushroom Toxins in Blood and Urine by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中国标准分类号:C46
国际标准分类号:11.08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2/T 3049-2019《血液、尿液中6种蘑菇毒素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是一项地方标准,适用于通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技术检测血液和尿液中的6种常见蘑菇毒素。以下对标准中的一些关键内容进行解读。
样品采集与前处理
标准规定了样品的采集应在中毒事件发生后尽快进行,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样品应使用清洁的容器收集,并立即冷藏保存,避免污染和分解。在前处理阶段,需要将样品经过固相萃取或液液萃取等方法进行净化,去除杂质,提高检测灵敏度。
分析方法
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进行分析。首先,样品经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后进入质谱仪,在质谱仪内利用电喷雾离子化(ESI)技术形成带电离子,然后通过多反应监测模式(MRM)对目标化合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标准要求仪器的灵敏度、分辨率和稳定性达到一定水平,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方法性能参数
标准给出了该方法的检出限和定量限。对于每种蘑菇毒素,其检出限通常为ng/mL级别,而定量限则略高一些。这些数值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能够有效检测低浓度的毒素残留。
结果报告
检测结果应当以mg/kg或μg/L的形式报告,具体单位取决于所测基质类型。同时,需注明使用的内标物种类及其浓度,以便评估测量过程中的回收率和准确度。当检测值低于检出限时,应记录为“未检出”,但要明确标注检出限。
质量控制
为了保证检测质量,实验室必须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这包括定期校准仪器设备,开展空白试验、加标回收实验以及参加能力验证等活动。此外,每次检测都应设置阳性对照样和阴性对照样,以验证整个分析流程的有效性。
总之,《血液、尿液中6种蘑菇毒素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提供了科学严谨的技术指导,有助于及时准确地识别中毒原因,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实验室工作人员应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程执行各项任务,确保检测数据的真实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