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骨间前神经移位修复尺神经麻痹的手术技术要求、术前准备、手术步骤、术后处理及康复指导。本文件适用于医疗机构开展骨间前神经移位修复尺神经麻痹的相关诊疗活动。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Repair of Ulnar Nerve Palsy by Anterior Interosseous Nerve Transfer
中国标准分类号:C43
国际标准分类号:11.0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2/T 3002-2019《骨间前神经移位修复尺神经麻痹技术规范》是一项专门针对尺神经麻痹治疗的技术标准。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术前评估
标准要求在手术前必须进行全面的患者评估,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特别是要明确尺神经麻痹的具体原因和程度。例如,标准指出“术前需通过肌电图检查确认尺神经传导功能受损情况”,这一步骤对于确定手术适应症至关重要。
手术操作步骤
1. 切口设计:标准规定了两种切口设计方案,一种是直线型,另一种是弧形。其中弧形切口被推荐用于复杂病例,因为它能更好地暴露手术视野。
2. 神经游离与松解:强调在游离骨间前神经时应小心操作,避免损伤周围血管和肌肉组织。标准特别提到“神经游离长度不应少于10cm”以确保足够的神经移位距离。
3. 神经缝合:采用无创针进行神经缝合,要求缝合张力适中,避免过紧或过松。标准建议使用显微外科技术完成缝合,保证吻合质量。
术后康复
术后康复计划是整个治疗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准指出,“术后早期应鼓励患者进行主动与被动手指屈伸练习”,以促进血液循环和防止关节僵硬。此外,还建议定期复查,监测神经恢复情况,并根据恢复进度调整康复方案。
注意事项
标准中还列出了多项注意事项,如“手术过程中需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以及“术后应密切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及时处理并发症”。这些细节体现了标准对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高度重视。
以上是对DB22/T 3002-2019中关键内容的深入解析,希望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医护人员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