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珊瑚状猴头菇生产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菌种制备、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及采收与加工要求。本文件适用于珊瑚状猴头菇的生产和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Production of Coral-like Hericium Erinaceu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7.08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珊瑚状猴头菇是一种珍贵的食用菌,其生产技术规程对提高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DB22/T 2995-2019《珊瑚状猴头菇生产技术规程》为规范其生产提供了依据。以下选取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环境条件要求
规程指出,栽培场地应选择在地势平坦、排水良好、通风透气的地方。温度控制在18℃~25℃之间,相对湿度保持在85%~95%,光照强度以散射光为宜。这些条件能够满足珊瑚状猴头菇生长发育的需求,为其提供适宜的生态环境。
二、培养基配制
培养基配方如下:木屑78%,麦麸10%,玉米芯8%,石膏1.5%,石灰1.5%。此配方经过科学验证,能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促进菌丝体健壮生长。同时,要求原材料新鲜无霉变,含水量控制在60%左右,pH值调节至6.5~7.5之间。
三、接种与发菌管理
接种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确保接种室清洁卫生。接种后将菌袋置于20℃~25℃的环境中培养,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以上,避免直射阳光。每隔7天检查一次菌袋,发现污染及时清除。通过良好的发菌管理,可以有效防止杂菌侵染,提高成活率。
四、出菇管理
当菌丝长满整个培养料表面时即可转入出菇阶段。此时需降低温度至15℃~18℃,增加通风量,适当减少浇水次数但要保证空气湿润。每天早晚各喷水一次,每次喷水量控制在每平方米0.5升左右。此外还需注意观察子实体生长情况,及时摘除畸形菇,保证商品菇质量。
五、采收标准
珊瑚状猴头菇应在子实体完全展开且颜色变为白色或浅黄色时采收。过早采收会影响产量,过晚则会导致品质下降。采收时用手轻轻握住菌柄基部,顺时针旋转拔起,避免损伤周围未成熟的幼菇。采收后的鲜菇应及时分级包装,放入4℃~6℃冷库中短期贮藏。
六、病虫害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定期清扫栽培场所内外环境卫生,使用高效低毒农药进行预防性喷洒。一旦发现病虫害迹象,立即采取措施加以控制。例如,对于绿霉病可用多菌灵溶液涂抹患处;对于螨类可喷施阿维菌素乳油等杀螨剂。
以上就是DB22/T 2995-2019《珊瑚状猴头菇生产技术规程》中一些关键环节的具体要求及实施要点。遵循这些规定不仅有助于提高珊瑚状猴头菇的产量和质量,还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