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水田合理耕层评价的术语和定义、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及评价报告编制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吉林省区域内水田合理耕层的质量评价及相关管理工作。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Evaluation of Rational Cultivation Layer in Paddy Field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5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2/T 2986-2019水田合理耕层评价技术规程》是一项关于水田耕层质量评价的重要地方标准,其内容涵盖了水田耕层结构、土壤肥力、理化性质等多方面的技术要求。以下选取部分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5.1 耕层厚度
该条款规定水田耕层的适宜厚度应为15cm至20cm之间。这一范围是基于多年农田试验和生产实践得出的结果。过薄的耕层会影响作物根系发育,导致抗逆性差;而过厚则会增加翻耕成本且可能破坏土壤团粒结构。因此,在实际操作中,需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及种植作物种类调整具体数值。
5.2 土壤质地
标准指出水田耕层土壤以壤土或轻粘土为佳,砂土次之。这是因为壤土具有良好的保水保肥性能,能够提供作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和养分。同时,这类土壤通气性和透水性适中,有利于微生物活动,促进有机质分解转化。对于砂土而言,虽然排水良好但保肥能力较弱,需要通过增施有机肥料来改善其肥力状况。
5.3 pH值
水田耕层土壤pH值宜控制在6.0至7.5范围内。此区间内的酸碱度有利于大多数水稻品种的生长发育,并能有效抑制病虫害的发生。当pH低于6.0时,土壤中铁铝氧化物溶解过多,可能导致作物缺铁黄化现象;若高于7.5,则磷元素易被固定形成难溶性化合物,降低利用率。因此,定期检测并调节土壤酸碱平衡至关重要。
5.4 有机质含量
标准强调水田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不得少于2%。有机质不仅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来源之一,还能改良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增强土壤持水能力和缓冲性能。提高土壤有机质水平的有效措施包括施用农家肥、绿肥轮作以及覆盖地膜等方式。此外,还应注意避免长期单一使用化肥,以免造成土壤板结退化。
5.5 灌溉管理
合理灌溉是保证水田耕层健康的关键环节。本标准建议采用浅湿交替灌溉模式,即保持耕层湿润而不积水的状态。这样既能满足作物对水分的需求,又可防止因长时间浸泡而导致的根系腐烂问题。另外,在干旱季节要适当延长灌水间隔时间,而在雨季则要及时排除多余雨水,确保土壤处于最佳含水量状态。
以上是对DB22/T 2986-2019中若干核心内容的深入剖析。遵循这些规范有助于提升水田耕层质量,从而实现稳产高产的目标。当然,在具体应用过程中还需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各项指标参数,确保科学合理地开展水田耕层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