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的诊断、监测、预防和控制措施。本文件适用于水产养殖中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的防控管理。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11.2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2/T 2894-2018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防控技术规范》是一项专门针对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HN)制定的技术标准,旨在通过科学有效的措施预防和控制该疾病的发生与传播。以下将选取部分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中明确给出了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的定义:由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NV)引起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传染病,主要影响鲑形目鱼类,尤其是虹鳟等经济价值较高的养殖品种。了解这一定义有助于正确认识疾病的本质及其对渔业生产的影响。
防控原则
标准强调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这意味着在日常管理中应注重环境卫生条件改善,定期监测水质参数如溶解氧、氨氮含量等,确保养殖环境适宜鱼类健康生长。同时,在发现疑似病例时应及时隔离患病鱼群,并采取药物治疗或其他有效手段阻止疫情扩散。
检疫要求
对于引入新种苗或从其他地区调运鱼苗的行为,标准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所有外购鱼苗都必须经过检疫合格后方可进入养殖场区。具体操作包括但不限于:
- 对每批鱼苗进行临床检查;
- 抽取样本送至具备资质的实验室检测是否存在IHNV感染;
- 确认无病毒携带者后再安排放养。
日常管理措施
为了降低疾病发生概率,标准还规定了一系列日常管理工作内容:
- 定期清洁池塘底部沉积物,防止有机质积累过多导致水质恶化;
- 合理投喂饵料,避免过量投喂造成浪费及水体富营养化;
- 加强巡塘频率,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应急响应机制
当出现大规模爆发趋势时,需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这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 迅速查明病因来源;
- 划定受威胁区域实施封锁;
- 组织专业人员开展全面消毒工作;
- 做好善后处理工作如统计损失情况上报相关部门。
以上是对《DB22/T 2894-2018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防控技术规范》部分内容的简要分析。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帮助从业者更好地理解和执行相关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