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斑鞘豆叶甲测报调查的方法、内容和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吉林省范围内斑鞘豆叶甲的监测与预报调查工作。
Title:Norm for Monitoring and Forecasting of Acalyptris kueichouensi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斑鞘豆叶甲测报调查规范》(DB22/T 2957-2018)是吉林省地方标准,为科学监测和预测斑鞘豆叶甲的发生与危害提供了技术依据。以下将选取其中几个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调查范围与对象
该标准规定调查范围应覆盖全省范围内种植大豆的区域,重点是大豆主产区及近年来斑鞘豆叶甲发生较为严重的地区。调查对象为斑鞘豆叶甲成虫、幼虫及其危害症状。这一条文明确了调查工作的地域范围和目标对象,确保了调查工作的全面性和针对性。
二、调查时间
标准要求在每年的4月至9月期间开展调查工作,其中4月中旬至5月中旬为越冬代成虫调查期,6月中旬至7月中旬为第一代成虫调查期,8月中旬至9月中旬为第二代成虫调查期。这一规定充分考虑了斑鞘豆叶甲的生活史和活动规律,有助于准确掌握其种群动态。
三、调查方法
标准推荐采用五点取样法,在每个调查点随机选取5株大豆植株进行检查。成虫调查时要仔细观察叶片背面,记录每株上的成虫数量;幼虫调查则需挖开根际土壤,统计每株根部附近的幼虫数量。此方法操作简便易行,能够有效反映斑鞘豆叶甲在田间的分布情况。
四、数据处理与分析
调查结束后,需计算各调查点的虫口密度,并结合历史资料对当年的发生趋势作出判断。若某区域虫口密度达到防治指标,则应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并指导农户采取相应措施。这一环节强调了数据分析的重要性,为后续防控决策提供了科学支撑。
五、注意事项
标准还特别指出,在整个调查过程中应注意个人防护,避免直接接触农药残留物;同时要求所有参与人员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这些细节体现了标准的人文关怀和技术严谨性。
通过以上解读可以看出,《斑鞘豆叶甲测报调查规范》不仅涵盖了从调查准备到结果应用的全过程,而且针对各个环节制定了具体可行的操作指南,对于提高监测效率、降低虫害损失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