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蓝莓组培苗生产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外植体选择与消毒、初代培养、继代增殖培养、生根培养、炼苗移栽及档案管理。本文件适用于蓝莓组培苗的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roduction of Blueberry Tissue Culture Seedling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3T 910-2019蓝莓组培苗生产技术规程》是一项云南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蓝莓组培苗的生产流程,提高种苗质量。以下是对该标准中部分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首先,在“术语和定义”部分,标准明确指出“蓝莓组培苗”是指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获得的蓝莓无菌苗。这一定义强调了组培苗的无菌特性,这是确保其健康生长的基础条件。
其次,在“环境要求”章节中,标准规定了实验室及温室的基本环境参数。例如,实验室温度应保持在20℃至25℃之间,相对湿度控制在60%到80%范围内。而温室内的光照强度建议不低于2万勒克斯,夜间温度不得低于15℃。这些具体数值为生产者提供了清晰的操作指导,有助于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
再来看“培养基配制”,标准推荐使用MS基本培养基,并根据不同阶段添加适量的植物激素如6-BA、NAA等。对于初代培养,通常采用较高浓度的细胞分裂素促进芽点分化;而在继代增殖阶段,则需适当降低细胞分裂素比例,增加生长素含量以利于侧芽萌发。此外,还特别提到pH值应调整至5.8±0.2,这直接影响营养物质吸收效率。
关于外植体选择与处理,“茎尖或腋芽”被列为优先选项,因为它们具有较高的再生能力。在消毒程序上,标准给出了详细的步骤:先用70%-75%酒精浸泡30秒,接着放入0.1%-0.2%升汞溶液中消毒8-10分钟,最后用无菌水冲洗4-5次。这样的处理方式能够有效去除表面微生物污染,同时避免过度损伤组织。
另外,在“管理措施”部分,标准强调了定期检查和维护设施设备的重要性。比如每季度应对超净工作台进行过滤器更换,每年至少检测一次温室内CO2浓度是否符合要求。同时,还提出了病虫害防治原则,提倡采用物理方法为主,化学药剂为辅的方式来进行综合防控。
最后,在“检验规则”中明确了抽样方法及合格判定依据。规定每次从同一批次产品中随机抽取不少于10株样本进行外观检查,并记录存活率、叶片完整性等指标。只有当所有项目均达到标准要求时才可判定为合格品。
综上所述,《DB53T 910-2019蓝莓组培苗生产技术规程》涵盖了从环境准备到最终验收全过程的技术要点,为企业和个人从事蓝莓组培苗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遵循此标准不仅能够保证产品质量,还能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