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高山杜鹃组培苗生产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外植体选择与处理、初代培养、继代增殖培养、生根培养、炼苗移栽及档案管理。本文件适用于高山杜鹃组培苗的规模化生产和质量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roduction of Tissue Culture Seedlings of Rhododendr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3/T 909-2019高山杜鹃组培苗生产技术规程》是一项专门规范高山杜鹃组培苗生产的技术标准。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一、术语和定义
标准首先明确了“高山杜鹃”、“组培苗”等专业术语的概念。其中,“高山杜鹃”是指生长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杜鹃花品种;“组培苗”则是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获得的苗木。这些定义为后续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操作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参照。
二、环境条件要求
对于生产场地的选择,标准规定了必要的环境条件。例如,生产基地应位于无污染源的地方,并且周围要有良好的排水系统。此外,还要求光照充足、通风良好,温度保持在适宜范围内(通常为18℃至25℃),相对湿度控制在60%-80%之间。这样的环境能够确保组培苗健康生长发育。
三、培养基配制
培养基是影响组培苗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标准指出,培养基配方需根据高山杜鹃的具体需求来确定,一般包括大量元素、微量元素、有机附加物以及凝固剂等成分。每种成分的比例都经过科学计算得出,以满足植物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同时强调,在配制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程序,避免杂菌污染影响培养效果。
四、接种与继代培养
关于接种步骤,标准详细描述了从外植体选择到消毒处理再到接种的具体流程。比如,外植体宜选用当年生健壮枝条顶端部分,长度约2-3厘米;消毒时可采用70%-75%酒精浸泡30秒后接续用次氯酸钠溶液浸泡10分钟的方法。而对于继代培养,则建议每隔4-6周进行一次,每次增殖倍数控制在2-4倍之间,这样既能保证繁殖效率又能维持植株质量。
五、炼苗移栽
当组培苗长至一定高度(通常是5-8厘米)时即可进入炼苗阶段。在此期间,需要逐步降低温室内的湿度并增加光照强度,使幼苗适应外界环境变化。之后便可将其移植到大田或盆栽中继续栽培管理。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过程中要注意防止病虫害的发生,定期检查植株状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六、病虫害防治
最后,标准还特别强调了病虫害综合防控的重要性。提倡采用物理方法如设置防虫网、人工捕捉等方式为主,化学药剂作为辅助手段仅限必要时使用,并严格按照说明书剂量施用,避免造成环境污染及残留超标等问题。
以上就是对《DB53/T 909-2019高山杜鹃组培苗生产技术规程》中部分重要内容所做的深入分析。希望可以帮助相关从业者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这项标准,从而提高高山杜鹃组培苗的整体质量和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