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移动终端中敏感信息的风险评估方法、流程和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移动终端制造商、应用开发者以及相关机构进行敏感信息安全风险的识别、分析和评估。
Title:Information Security of Mobile Terminals - Part 3: Risk Assessment of Sensitive Inform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L80
国际标准分类号:35.0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4/T 2189.3-2019《移动终端信息安全 第3部分:敏感信息风险评估》是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移动终端在处理敏感信息时的风险评估流程。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深入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首先明确了几个核心概念:
- 敏感信息:指一旦泄露、非法提供或滥用可能危害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运行、公共利益以及个人合法权益的信息。
- 风险评估:通过识别、分析和评价移动终端处理敏感信息过程中存在的威胁、脆弱性和影响的过程。
这些定义为后续的风险评估提供了理论基础,确保了评估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风险评估流程
标准详细规定了风险评估的基本流程,包括:
1. 资产识别:确定需要保护的敏感信息及其载体(如数据文件、数据库等)。
2. 威胁识别:分析可能导致敏感信息泄露或损坏的各种潜在威胁源,如恶意软件攻击、物理盗窃等。
3. 脆弱性分析:评估系统中存在的安全漏洞,包括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的问题。
4. 风险计算:结合威胁可能性与影响程度来量化风险值。
5. 风险处置建议:根据计算结果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
这一流程强调了从静态到动态、从局部到整体的全面考量,有助于构建完整的安全保障体系。
技术要求
在技术实现上,标准提出了具体的技术指标:
- 加密算法选择:推荐使用国家密码管理局认可的对称加密算法(如SM4)和非对称加密算法(如SM2),并要求密钥长度不得低于128位。
- 访问控制机制:必须实施基于角色的身份认证与授权机制,确保只有经过验证的用户才能访问敏感信息。
- 日志记录功能:所有涉及敏感信息的操作均需生成详细的审计日志,并保存至少六个月以备核查。
上述技术要求旨在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减少人为因素带来的安全隐患。
管理要求
除了技术层面的要求外,标准还特别关注管理环节:
- 管理制度建设:企业应建立健全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并定期组织员工培训。
- 应急响应计划: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一旦发生安全事故能够迅速采取行动减轻损失。
- 第三方服务管理:对于外包给第三方的服务提供商,同样需要对其进行严格的背景调查,并签订保密协议。
良好的管理体系可以有效降低因内部管理不善而引发的安全问题。
综上所述,《移动终端信息安全 第3部分:敏感信息风险评估》不仅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了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方法论,同时也为企业建立和完善自身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指明了方向。遵循本标准将极大提升移动终端处理敏感信息的安全水平,保障各方利益不受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