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马铃薯试管薯生产的术语和定义、生产环境要求、培养基配方、组培苗增殖与生根技术、诱导结薯技术及试管薯保存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马铃薯试管薯的生产及相关技术指导。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Production of Potato Test-tube Tuber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3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62/T 2946-2018 马铃薯试管薯生产技术规程》是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马铃薯试管薯的生产流程,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性。以下将选取部分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中明确了“试管薯”的定义为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在无菌条件下生产的微型块茎。这一定义强调了生产环境的无菌要求以及最终产品的微型化特点,为后续操作提供了基础概念支持。
生产基地要求
选择适宜的生产基地至关重要。根据标准规定,基地应远离污染源如工业区、交通要道等,并且土壤质量需符合GB 15618中的相关标准。此外,还需配备必要的设施设备以保障生产过程顺利进行,比如超净工作台、恒温培养箱等。
原材料与种质资源管理
对于原材料的选择有着严格的规定。所使用的种苗必须来源于经过认证的健康母本株,并且需要定期检测病虫害情况。同时,在保存过程中要注意温度控制(一般建议维持在4°C左右),避免因不当储存导致品质下降。
组培苗培养技术要点
在组培苗培养阶段,光照强度、时间及温度等因素都会影响最终效果。标准指出,光照强度宜保持在2000-3000勒克斯之间,每日光照时间为12-16小时;而培养室内的空气湿度则应控制在70%-80%范围内。另外,营养液配方也十分重要,需按照特定比例配制并适时更换。
移栽与田间管理
当试管苗长至一定高度后即可移栽至大田环境中继续生长。在此期间,要注意合理密植、适时灌溉施肥以及防治病虫害等工作。特别是在病虫害防治方面,提倡采用物理方法为主、化学药剂为辅的原则来减少环境污染。
检验规则
成品出厂前必须经过严格的检验程序。主要包括外观检查(如颜色、形状是否正常)、重量测量以及内在成分分析等内容。只有符合所有指标要求的产品才能被认定为合格品。
以上便是对《DB62/T 2946-2018 马铃薯试管薯生产技术规程》中部分内容的重点解读。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帮助相关人员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该标准,从而提高马铃薯试管薯的整体生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