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沙荒地杏李栽培的园地选择与规划、苗木准备、栽植技术、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花果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采收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甘肃省沙荒地地区杏李的栽培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Apricot and Plum Cultivation in Sandy Wasteland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62/T 4018-2019 沙荒地杏李栽培技术规程》是一项针对在沙荒地种植杏李的技术规范,它为沙荒地的生态修复和经济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以下将从几个关键点出发,对这项规程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选址与整地
规程中明确指出,选择沙荒地时应考虑地形平坦、地下水位适宜以及土壤通透性良好等因素。对于整地工作,要求深耕细作,确保土壤疏松透气,同时结合施用有机肥料改善土壤结构。这一措施旨在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杏李树苗根系发育,增强抗逆能力。
二、品种选择与苗木质量
在品种选择上,规程推荐选用适应性强、产量高且品质优良的杏李品种。关于苗木质量,规程强调要挑选健壮无病虫害的一年生或两年生嫁接苗,其高度应在80厘米以上,地径达到0.8厘米左右,并且主根长度不少于20厘米。这样的苗木具有较强的成活率和生长势。
三、栽植密度与方式
根据规程建议,沙荒地杏李的栽植密度一般控制在每公顷550至700株之间。具体栽植方式可采用长方形配置模式,行距保持在4米,株距则为3米。这种布局有利于通风透光,便于田间管理。此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需注意挖坑深度要大于苗木根系长度,回填土时要压实,确保根系与土壤紧密结合。
四、水肥管理
规程特别提到,杏李在整个生长周期内都需要充足的水分供应。特别是在开花结果期,应当保证每周至少浇灌一次透水。施肥方面,则主张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的原则。基肥通常使用腐熟的农家肥或者商品有机肥,于秋季落叶后施入;追肥则根据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适时补充氮磷钾复合肥料。
五、修剪整形
合理的修剪整形不仅能够塑造良好的树形结构,还能有效调节树体营养分配,提高果实品质。规程指出,每年春季萌芽前应对主干进行适当短截,保留3-5个强壮侧枝作为骨干枝;夏季则需及时去除多余枝条及病弱枝,保持冠内通风透光。到了冬季休眠期,则要彻底清理枯死枝条,减少病虫害发生几率。
六、病虫害防治
针对沙荒地特殊的生态环境特点,规程提出了一套综合性的病虫害防控策略。首先是要加强日常巡查,一旦发现病虫害迹象立即采取物理方法如人工捕捉、粘虫板诱杀等非化学手段加以处理。其次,在必要情况下可以适量使用高效低毒农药进行喷洒作业,但必须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的规定,确保产品安全卫生。
综上所述,《DB62/T 4018-2019 沙荒地杏李栽培技术规程》从选址到管理涵盖了杏李栽培全过程的技术要点,为实现沙荒地的有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希望广大种植者能够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本规程的各项规定,共同推动我国特色林果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