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马铃薯黄萎病抗性室内鉴定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结果判定和档案管理。本文件适用于马铃薯品种(材料)对黄萎病抗性的室内鉴定与评价。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Indoor Identification of Resistance to Potato Verticillium Wilt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62/T 4030-2019 马铃薯黄萎病抗性室内鉴定技术规程》是甘肃省地方标准,用于指导马铃薯黄萎病抗性的室内鉴定工作。以下对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术语和定义
1. 马铃薯黄萎病:由大丽轮枝菌引起的马铃薯维管束病害。
2. 抗性指数:评价品种抗病能力的量化指标。
二、试验材料与方法
1. 供试品种: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马铃薯品种作为供试材料。
2. 接种方式:采用无菌滤纸法或琼脂块法接种大丽轮枝菌。
3. 培养条件:将接种后的植株置于温度20±1℃、相对湿度85%~90%、光照12小时/天的条件下培养。
三、病情调查与数据记录
1. 病情分级标准:按0-4级划分,0级为健康,4级为严重发病。
2. 数据记录频率:每隔7天进行一次病情调查,并记录相关数据。
3. 抗性指数计算公式:抗性指数=(对照组发病率-处理组发病率)/对照组发病率×100%
四、结果分析与表达
1. 数据处理:使用统计学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
2. 结果表达:以表格形式列出各品种的病情分级、发病率及抗性指数等信息。
3. 抗性评价:根据抗性指数将品种分为高抗、中抗、感病三个等级。
以上内容是对该标准中关键条款的深入解析,旨在帮助研究人员准确理解和应用此标准开展马铃薯黄萎病抗性鉴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