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岩溶洼地微型组合桩群的设计原则、计算方法及施工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在岩溶洼地地质条件下采用微型组合桩群进行地基处理的工程设计与施工。
Title:Design and Calculation of Mini Combined Pile Groups in Karst Depressions
中国标准分类号:P54
国际标准分类号:9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2/T 1381—2018《岩溶洼地微型组合桩群设计计算标准》是贵州省针对岩溶地区特殊地质条件制定的一项地方性技术标准。该标准在微型组合桩的设计、施工和计算等方面提供了详细的指导,对于提高岩溶地区工程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1. 术语和定义
标准首先明确了“岩溶洼地”、“微型组合桩群”等关键术语的概念。其中,“岩溶洼地”是指由于地下水溶蚀作用形成的地面下陷区域;而“微型组合桩群”则是由若干根微型桩按照一定间距排列组成的复合结构体系。这些定义为后续的设计与施工奠定了基础。
2. 设计原则
根据标准要求,在进行微型组合桩群设计时应遵循安全性、适用性和经济性的原则。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岩溶地区的地质特点,如溶洞发育程度、土层性质等因素,并确保设计方案能够有效抵抗外部荷载,同时尽量减少材料消耗。
3. 荷载计算
对于荷载的计算,标准给出了明确的方法。主要包括永久荷载(如建筑物自重)和可变荷载(如风荷载、雪荷载等)。特别强调了对水平力和竖向力的综合考量,以及如何通过调整桩长、直径等参数来优化承载能力。
4. 桩体布置
关于微型组合桩群的布置形式,标准建议采用梅花形或矩形网格状排列方式。这种布局可以更好地分散上部结构传递下来的荷载,增强整体稳定性。此外,还规定了最小间距不得小于单根微型桩直径的6倍,以避免相互干扰影响效果。
5. 施工质量控制
在施工阶段,标准提出了严格的质量管理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原材料检验、成孔工艺选择、灌浆压力控制等方面。特别指出,在浇筑混凝土前必须保证孔壁干燥清洁,防止出现夹泥现象降低强度。
6. 验收标准
最后,关于验收部分,标准设定了具体的检测指标和合格范围。比如桩身完整性检查可以通过低应变动测法来进行;承载力试验则需满足设计值的1.5倍以上才能视为合格。
综上所述,《岩溶洼地微型组合桩群设计计算标准》不仅涵盖了从理论到实践全过程的技术要点,而且结合贵州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指南。这对于推动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具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