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中国蛤蜊苗种繁育的场地选择、亲体选择与培育、受精与孵化、幼体培育、稚贝培育及病害防治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中国蛤蜊苗种的人工繁育及相关管理活动。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Seedling Breeding of Tegillarca granosa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1/T 3104-2019《中国蛤蜊苗种繁育技术规范》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旨在规范中国蛤蜊的苗种繁育过程,确保苗种质量。以下将选取一些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1. 环境要求
标准中明确指出,中国蛤蜊苗种繁育场应选择在水质清洁、盐度适宜(通常为20‰-35‰)且无工业污染的海域。这一规定的重要性在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保证中国蛤蜊健康生长的基础。如果水体受到污染或盐度异常,都会影响蛤蜊的正常发育和存活率。
2. 亲贝选择与培育
标准要求亲贝需来源于自然海区或人工养殖区域,且规格应在7cm以上。亲贝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后代的质量,过大或过小的亲贝都可能导致繁殖成功率下降。此外,亲贝培育期间需要提供充足的食物来源,如藻类等,以维持其生理状态。
3. 育苗池准备
育苗池需提前清洗消毒,并铺设一定厚度的砂质底质。这样的处理方式有助于模拟自然环境,同时便于后期管理。特别是砂质底质可以为幼苗提供附着点,减少因漂浮而导致的损失。
4. 投饵管理
在幼苗培育阶段,标准建议采用分级投喂策略,初期以小型藻类为主,随着幼苗长大逐渐增加饵料种类和数量。合理的投饵量既能满足幼苗生长需求,又能避免浪费资源造成环境污染。
5. 病害防控
强调了定期监测水质参数的重要性,包括温度、溶解氧、pH值等,并采取措施预防疾病发生。一旦发现病害迹象,应及时隔离患病个体并进行治疗,防止病情扩散。
6. 收获标准
规定了当幼苗达到一定规格时即可收获,一般要求壳长达到1cm左右。此时的苗种已经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高的存活率,适合投放至养殖海域继续成长。
通过以上解读可以看出,《中国蛤蜊苗种繁育技术规范》从选址到最终收获各个环节都进行了细致的规定,目的是为了提高中国蛤蜊苗种的整体质量和产量,促进相关产业健康发展。这些内容对于从事该领域工作的技术人员来说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