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速生杨越冬伤害风险评估及预报技术的术语和定义、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方法、预报模型建立及应用。本文件适用于辽宁省范围内速生杨越冬伤害的风险评估与预报工作。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Winter Damage Risk Assessment and Forecast of Fast-growing Poplar
中国标准分类号:B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速生杨越冬伤害风险评估及预报技术规程》(DB21/T 3106-2019)是辽宁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速生杨在冬季的越冬伤害风险评估与预报工作。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5.1 越冬伤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此部分明确了评估速生杨越冬伤害风险的关键指标,包括气象因子、土壤条件和树体状况等。例如,最低气温、积雪覆盖度、冻土深度等气象因子对于预测树木是否遭受冻害至关重要。同时,土壤湿度和pH值也会影响根系的抗寒能力。树体健康状况如病虫害程度、枝条木质化程度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
5.2 数据采集方法
标准要求采用科学的方法收集上述各项指标的数据。比如,通过自动气象站记录连续多年的历史气候数据,使用探地雷达检测土壤水分分布情况,以及定期巡检记录树木生长状态。这些数据不仅需要准确而且要具有代表性,以便为后续的风险评估提供可靠依据。
5.3 风险等级划分
根据综合评估结果将越冬伤害风险划分为低、中、高三个级别。具体而言,当所有关键指标均处于良好状态时定为低风险;存在个别不利因素但总体可控的情况归为中风险;若出现多个严重不利条件则判定为高风险。这种分级有助于指导不同等级下的防护措施制定。
6.1 预报模型构建
本节重点介绍了如何建立基于历史数据分析的数学模型来预测未来年度内速生杨群体面临的越冬伤害风险概率。模型通常结合了多种统计学方法如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并利用最新的观测数据不断调整优化参数设置以提高预测精度。
7.1 综合管理建议
最后,在综合考虑上述各方面信息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预防性管理策略。这些建议涵盖了从选种育苗阶段开始直至成林维护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强调了合理配置造林密度、适时修剪整形、加强肥水管理和采取物理屏障等方式增强树种自身的耐寒特性。此外还特别提到应密切关注气候变化趋势的变化对原有管理体系带来的挑战,并及时作出相应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