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原则、内容要求、评审与发布、实施及持续改进。本文件适用于江西省内存在或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
Title:Guideline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Employers' Occupational Disease Hazard Accident Emergency Rescue Plan
中国标准分类号:C53
国际标准分类号:13.10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6/T 1125-2019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导则》是江西省地方标准,为用人单位编制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提供了科学依据。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文的深度解读。
首先在范围部分,标准适用于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用人单位,明确了适用对象。标准要求预案应涵盖急性职业中毒、窒息、粉尘爆炸等常见职业病危害事故类型,确保覆盖全面。
在术语和定义中,特别强调了\"应急救援预案\"指事先制定的关于职业病危害事故应对的工作方案。而\"职业病危害事故\"包括因接触有害物质导致的急性健康损害。这些定义为后续工作奠定了基础。
预案的基本要求部分指出,编制时应遵循依法依规原则,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特别强调预案要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能流于形式。这要求用人单位深入分析自身的职业病危害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
在预案内容方面,组织机构及职责部分明确规定了指挥机构、现场处置组等各小组的职能分工。例如指挥机构负责总体协调,现场处置组负责具体救援行动。这种明确分工有助于提高应急响应效率。
监测与预警章节要求建立完善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系统,定期检测作业环境。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发出预警信号,并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这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思想。
应急响应部分对不同等级的事故响应程序进行了规范。一般事故由现场负责人指挥处置,重大事故则需立即上报并启动高级别预案。这种分级响应机制可以有效控制事态发展。
培训与演练章节强调每年至少开展一次综合演练,每半年进行专项演练。通过实际演练检验预案的可行性,同时提升员工的应急处置能力。这是确保预案能够真正发挥作用的关键环节。
最后在预案管理部分提出要定期评估更新预案内容,确保其始终符合最新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要求。同时要妥善保存相关档案资料,便于追溯查询。
总之,《DB36/T 1125-2019》从多个维度规范了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过程,为保障劳动者健康权益提供了有力支撑。企业应当严格按照标准要求执行,将职业病防治工作落到实处。